入夏以来,当很多地方都开启“烧烤模式”时,贵州正在以夏季平均气温23摄氏度的清凉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前来避暑。
一方面,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位置为贵阳注入了“清凉”的基因,另一方面,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为这份夏日清凉增添了更多色彩。
作为中国西南的天然“大空调”,近年来,贵州依托生态气候、民族文化和区位交通优势,打造山地全域避暑旅居新模式,正逐步从旅游观光目的地向高品质旅居生活目的地转型。
闲置老屋变“钱袋子”
6月30日,贵阳市修文县阳明洞街道幸福村,“福雅民宿”老板王明福忙得不可开交,正在自家小院忙着精选食材、整理客房、晾晒床单,争取最大化提升游客的旅居体验。
“7月订单已满,8月订单量还在涨,20余间客房爆满,月营业额预计突破8万元。"今年,为给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王明福新建了非遗养生功能区,让游客在享受田园风光时还能体验古法熏蒸、古法瑶浴等民族养生。
王明福的民宿由自家的闲置老屋改造而成,保留了传统风貌,又加入了现代化设施,像这样的民宿,幸福村今年新增了17家。
目前,幸福村已发展民宿58户,拥有客房近400间、集中食堂9家,可一次性接待游客700余人。2024年,幸福村接待游客1200人次,全村旅居综合收入达120万元左右。
增添绿植、翻建房屋、装修设计……村民的闲置老屋摇身一变成了错落有致的民宿小屋,贵州各地积极唤醒“沉睡”农房资源,并通过原乡、原俗的农耕体验,大力发展避暑旅居,让曾经闲置的农房焕发新生,越来越多村民吃上“旅居”饭。
民族文化成“金牌子”
"我们坚持'修旧如旧',传统民居改造后,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满足现代居住需求。"修文县六屯镇独山村,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友说,村里还开发了农耕体验、非遗手作等配套项目,让游客"住得下、玩得好"。
贵州避暑旅居逐渐“火热”,独山村也乘着农村“五治”的政策东风,将村民房屋、院落全面提升改造,建起围墙、菜园、洗手池、厨房、水冲式厕所、生态池等,并改建出符合标准的客房发展乡村民宿。
“我们有其他地方没有的优势。”李家友介绍,独山村是传统布依族聚居村寨,有600多年历史,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
为避免同质化竞争,独山村从民族文化入手,依托县级文物“葛氏宗祠”、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山布依风情”等,建成特色民宿15家,逐步成为“新村民”的向往之地。
“这里的民族文化让人着迷。”广东游客张江林今年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入住独山村,他说,这里最吸引人的就是地方上独特的民族风情。
贵州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丰富多彩,为民宿产业特色化、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通过差异化发展,贵州各地不断挖掘自身文化内涵,以游客体验感和需求为落脚点,不断丰富“住宿+”旅游业态,推动民宿多业态融合,“民宿+乡愁故园”“民宿+文化交流”等新业态已逐步成型。
全域避暑辟“新路子”
"游客可以在偏坡住民宿,去新堡泡温泉,到羊昌摘蓝莓......”在贵阳市乌当区,一条串联多个乡镇的避旅居经济带正在形成。
新堡布依族乡将农家乐、休闲采摘与旅居结合起来,培育发展旅居民宿77家;偏坡布依族乡依托浓厚的布依族文化,培育发展旅居民宿43家;百宜镇围绕“红色文化+农耕体验”主题,培育发展旅居民宿47家。
全域避暑辟“新路子”,乌当区积极鼓励乡镇因地制宜发展旅居产业,串联周边温泉康养、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研学基地等,把卖“清凉”卖“风景”,转化为卖“服务”卖“生活”,推动构建旅居全产业链。
目前,乌当区共有500余家旅居民宿,可容纳9000名旅居游客入住。从单一避暑到旅居体验,从点状发展到全域联动,贵州正将"凉爽"这个天然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