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中央调整南昌起义领导人序次 周总理称两点不妥

发布日期:2025-10-09 23:08    点击次数:167

1957年中央为何调整“南昌起义”领导人排序?周总理指出有两个不妥之处。

“砰!砰!砰!”随着一阵震天响的枪声,八一南昌起义开始了,这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正式拉开帷幕。

1957年8月1日,解放军报为了庆祝建军三十周年,刊登了“八一起义”的连环画。他们想通过一篇纪实报道,重现那段光辉的革命岁月。解放军报对此非常重视,甚至把初稿送到周恩来总理那里审阅。但是,当总理看到领导人名单时,却陷入了沉思……

周总理想了好久,眉头才慢慢舒展开,他提出了两条关于“南昌起义”领导人排名的修改建议。中央领导得知后,马上表示同意这个修改意见。

这份名单到底哪里不合适呢?周总理又是依据什么建议调整排名的呢?

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疯狂屠杀革命者,与共产党决裂。无数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倒在了反动派的屠刀之下,大好革命局面就此结束。

为了拯救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组织决定发动八一南昌起义,用武装斗争对抗国民党反动派,开启独立领导革命的新阶段。

1927年7月20日,党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预计有2万多名国民革命军参与。从25日开始,第十一军和第二十军在叶挺和贺龙的带领下,陆续从九江、涂家埠等地向南昌集结。7月27日,周恩来抵达南昌,担任起义的领导工作,负责准备起义的相关事宜。

8月1日的凌晨2点,随着三声信号枪响,起义军向南昌城内外的敌人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场激战一直持续到拂晓,起义军全歼守军3000多人,缴获了5000多支枪,70多万发子弹,以及数门大炮。南昌起义的首战取得了胜利。

起义成功后,南昌市的群众数万人聚集一堂,庆祝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会后,社会各界的青年积极报名参军,仅学生就有几百人。

虽然敌人的实力非常强大,加上我们缺乏实战经验,当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大规模反击时,我们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并没有占据太多优势,最终遭遇了失败。但是,这次起义的意义非凡,它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起点。

大家都知道,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共有五人,不过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最初被认定为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的只有四人,分别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而开国元帅刘伯承并不在其中,后来是周恩来总理提议后才被加入的。这也是周恩来提出的两点意见中的第一条。

周总理为何要在南昌起义的领导名单中加入刘伯承呢?

刘伯承将军一生经历了无数战斗,以其聪明才智著称,是中国杰出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充满荣耀,多次立下赫赫战功,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元帅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著名的南昌起义中,刘伯承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南昌起义之前,中国共产党还没有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对于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周恩来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了增加起义成功的几率,周恩来在军事上急需一个得力的帮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周恩来最终选择了一个人,那就是刘伯承。

那时,立志拯救国家于危难的刘伯承,已经是一位拥有16年革命历程的老战士了,同时也是四川有名的将领。在北伐战争中,他曾担任总指挥,领导了泸顺起义。

1927年7月初,刘伯承来到了武汉。一到武汉,他家门前就不断有人来拜访,这些人中有老朋友,也有军政界的要人,甚至还有蒋汪两派的说客。当年武汉的《民国日报》曾报道过这件事。

刘先生是四川的军事革命领头人,他到来肯定会对四川未来的军事发展有大计划。刘先生抵达汉口后,很多同行和支持者不断到他的住处慰问,他穿着蓝色长衫,态度非常亲切友善……

周恩来听说刘伯承已经到了武汉,立刻把刘伯承、吴玉章、黄慕颜等人召集起来,一起商量大家对当前局势的看法。

不久之后,刘伯承收到了前往南昌协助周恩来发起武装起义的任务。他毫不犹豫地遵从党的指示,立刻出发了。

那时候,刘伯承的身份是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五军的军长。如果他突然离开武汉,肯定会让国民党高层察觉到异样,到时候就很难脱身了。为了顺利赶到南昌,刘伯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特意在武汉的《民国日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大意是说自己生病了,需要请假休息,军里的所有事务暂时由副军长黄慕颜代理,而且这个决定已经得到了军委的批准。

那天,刘伯承偷偷上了江轮,从武汉出发,顺利到达九江,参与策划南昌起义。

根据周总理的安排,刘伯承前往第二十军军部,帮助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贺龙制定作战方案。贺龙和刘伯承以前就认识,曾一起并肩战斗过,这次相遇就像是在外地遇到了老朋友一样。因为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两人再次并肩作战,感到非常高兴。

两人仔细研究了南昌城里敌我对峙的力量分布和兵力布局。没过多久,经过深思熟虑的策划,作战方案就制定完成了。周恩来看了非常满意,接着就询问叶挺的看法。叶挺看得非常仔细,看完之后没说什么,直接把方案递给了刘伯承。这是刘伯承和叶挺第一次见面,叶挺的沉默让刘伯承一时猜不透他对方案的看法,所以他就去问周恩来。

周恩来一听,就笑了,说:“伯承同志,你可能还不知道叶挺同志,他一直都是这样,不说话就代表没问题,是赞成的!”刘伯承听了,心中的疑惑终于解开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起义计划敲定后,周恩来迅速组织了一次军事会议,开始具体安排作战任务。

1927年8月1日清晨,南昌起义比预期提前爆发,成功控制了南昌城。由于在起义中的卓越表现,刘伯承获得了周恩来及其他同志的高度认可,被委任为军事参谋团团长,成为中共军队历史上首位参谋长。

周恩来后来回忆说,他提议让刘伯承担任参谋长一职时,刘伯承一开始因为谦虚不愿意接受。经过周恩来再三劝说,刘伯承才勉强同意担任这个职务。

这个顾问团队可不简单,能当上顾问长的人,意味着南昌起义中的很多关键作战方案都是在刘伯承的带领下制定的。

所以,刘伯承被认为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这是名副其实的。这也是周恩来要在南昌起义领导人中加入刘伯承的原因。

除了添加刘伯承的名字,周恩来还做了一个重要调整,把贺龙的排名提前到朱德之前,这是第二个改动。

周总理在提出这个意见前,也询问了朱德的看法。

朱德被公认为是中国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首,而贺龙则是第五位元帅。无论是在革命年代的资历还是建国后的地位,贺龙都“不如”朱德。然而,在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名单中,周恩来却将贺龙的名字排在朱德的前面。这是为什么呢?

朱德在革命中资历很深,但在南昌起义时,他的职位和地位比贺龙要低。新中国成立后,在十大元帅中,贺龙的排名确实是第五位,但他的第一号元帅头衔却得到了,这与他在南昌起义中的重大贡献有很大关系。

1917年,全国革命的气氛非常热烈,贺龙正当青春,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和一位同样充满革命热情的同乡朋友,拿着两把菜刀,趁着夜晚偷袭了县里的士兵,成功获得了不少武器。就这样,贺龙光荣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吧,很快,在贺龙的带领下,一支一百多人的革命队伍就建立起来了。这支队伍参加了护国运动和北伐战争。

贺龙可以算是参与过很多重大战役、见过大世面的元帅之一。在他加入队伍之前,就已经跟随孙中山的队伍四处征战,到了北伐战争时期,他已经升到了师长的位置,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里也是个很有分量的大将。

贺龙为人温和低调,总是默默配合组织的安排,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尽管平时少言寡语,但他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这一点在南昌起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1927年,贺龙手握重兵,职位很高,是个前途无量的将领。南昌起义前,局势非常紧张,汪精卫和蒋介石都想把贺龙领导的这支精锐部队纳入自己的阵营。贺龙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后不久,第二十军的参谋长就变成了汪精卫的心腹,目的是控制贺龙。唐生智也派人到贺龙的部队中拉拢他,表示愿意与贺龙合作,共同实现大目标。

差不多同一时间,蒋介石用高官厚禄吸引贺龙,还承诺给他当省主席。然而,贺龙却做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放弃了这些诱人的条件,坚定地带领队伍加入了当时处境艰难的我们党。

贺龙曾经坚定地说过:

“我不怕任何困难和危险,就算是刀架在脖子上,我也要站在劳苦大众这一边,打倒军阀,打倒列强,打倒贪官污吏,走革命的道路!”

1927年7月,南昌城里各方势力暗中较劲,相比之下,我党的组织力量显得较弱。在这紧要关头,贺龙率领他的二十军加入,大大增强了组织的信心。

当时,周恩来直接找到贺龙,把准备行动的计划告诉了他。那时候,贺龙还不是党内成员,虽然他平时对党非常重视,但面对关乎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周恩来心里还是有些忐忑,这几乎是一场心理的较量。

听完周恩来的话后,贺龙坚定地说:“我听你的,怎么干都行!”

南昌起义的计划定下来后,贺龙非常支持这个决定。就在起义即将开始的关键时刻,张国焘却反对武装起义,并特意从九江赶到南昌阻止,但贺龙一直坚持党的正确立场,与张国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贺龙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时说过:“那时候还有人反对武装起义,我们觉得这些人是错失良机,属于机会主义。当时我气得拍了桌子。”

在南昌起义前,贺龙的二十军中有超过一千名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他们在起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军事上,贺龙领导的二十军有三个师、六个团,加上直属部队,总人数接近两万,占据了起义军力的一多半,成为起义成功的重要支撑。

没有这支革命武装队伍,我党就很难举行南昌起义。所以,贺龙在南昌起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相比之下,朱德在南昌起义中虽然也有很大贡献,但他当时只是第9军的副军长,和担任第20军军长及起义总指挥的贺龙相比,地位稍微低一些。

因此,周恩来提议在南昌起义的名单上,把贺龙的名字放在朱德总司令之前。对于这一点,朱德总司令也非常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