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刚放风要给乌克兰“战斧”导弹,俄罗斯核警告一出,48小时内特朗普态度大转弯

发布日期:2025-10-25 22:45    点击次数:56

10月14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在基辅宣布向乌克兰提供一批价值650万欧元的军事设备,包括无人机干扰系统和军用车辆。

但乌克兰军方接到这批援助时,心里可能并不满意,他们真正渴望的是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而非这些“不痛不痒”的装备。

就在欧盟试图通过军援刺激美国之际,特朗普政府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转变。10月12日,特朗普在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后曾对媒体表示,如果俄罗斯不尽快结束战争,他可能会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甚至称这种武器“攻击性极强”。 然而,这一强硬姿态仅维持了不到48小时。

俄联邦安全委员会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率先放出重磅警告。 他指出,“战斧”巡航导弹采用核常兼备弹头,在飞行中无法区分弹头类型,也难以辨别发射方是乌军还是美军。 因此,俄方可能将其视为美国发起的核打击,并动用核武器回应。

尽管梅德韦杰夫近年因频出耸人听闻言论被外界调侃“轻重取决于当晚饮酒量”,但这次警告直接触及俄罗斯的核威慑底线。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的回应更为系统。 他一方面淡化“战斧”的战术价值,称其“无法改变前线局势”,另一方面强调此举将是“冲突的质的升级”。

佩斯科夫还指出,部分“战斧”导弹可携带核弹头,这种“模糊性”可能导致俄方按核打击 scenario 回应。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斯卢茨基更是直言,提供“战斧”将大幅增加第三次世界大战风险。

特朗普的决策环境复杂。 一方面,他重返白宫后一直不愿对乌克兰提供新军援,坚持“不花美国钱”原则,要求欧洲承担费用。

另一方面,乌克兰在战场上面临压力,9月俄罗斯使用滑翔炸弹大规模袭击乌克兰电网,导致多地停电,泽连斯基紧急求援。

10月6日,特朗普曾透露已“基本决定”通过北约国家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 他甚至考虑让丹麦等盟国经手,以避免美国直接卷入。

但这一试探性举措很快遭遇俄方强硬反应。 特朗普发现,俄罗斯不仅没有在他的施压下退让,反而将门槛提高到核冲突级别。

“战斧”巡航导弹绝非普通武器。 它的最大射程可达2500公里,从乌克兰发射可覆盖莫斯科在内的俄罗斯腹地。

导弹采用低空飞行和地形匹配技术,雷达探测难度大,拦截挑战高。 对乌克兰而言,获得“战斧”意味着彻底改变战场平衡,具备直接威胁俄罗斯核心目标的能力。

但美国内部对提供“战斧”存在多重阻力。 美军方指出,“战斧”是为应对大国冲突准备的“战略物资”,海军、陆军和空军均反对调动库存。

此外,美国有禁止出口射程超300公里导弹的不成文规定,打破此规将面临国内政治压力。 民主党议员警告,若美国破例,俄罗斯可能效仿,取消自身导弹出口限制,反而损害美国利益。

欧盟虽然表态“欢迎一切能让乌克兰变强的工具”,但被问及是否愿掏钱购买“战斧”导弹时,态度暧昧。 欧洲国家间立场分裂:法国、意大利、匈牙利明确拒绝为导弹埋单,仅德国、英国等表示支持。

一名欧盟官员私下坦言:“欧洲没有胃口迎接第二次古巴导弹危机,但我们在美国升级和俄罗斯侵略之间进退两难”。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处境愈发艰难。 他原计划访美与特朗普当面讨论导弹交付,却等来特朗普“需先与普京商谈”的回应。

这意味着,是否提供致命武器需经俄罗斯同意,被舆论调侃为“将泽连斯基当猴耍”。 与此同时,乌克兰只能继续使用射程有限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对远程打击能力的需求仍未解决。

特朗普的迅速改口暴露了美国战略的底线:希望通过军援消耗俄罗斯,但绝不冒与核大国直接开战的风险。

当俄罗斯将“战斧”导弹与核威慑直接挂钩时,特朗普选择了退缩。他用“需与普京商谈”的表述,既保留了未来施压的空间,又避免了立即升级。

俄罗斯的警告看似“耍无赖”,却符合大国博弈的残酷逻辑。 正如分析所指,“对付无赖的人,耍无赖可能是最有效的办法”。

普京政府通过核威慑划出红线,而特朗普的退缩表明,美国不愿为乌克兰挑战这条红线。

当前,俄乌冲突陷入僵局,美国政策在“极限施压”与“避免核风险”之间摇摆。 特朗普的改口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博弈的开始。但毫无疑问,俄罗斯的核警告已让“战斧”导弹从军事问题变成了政治赌局,而赌注是欧洲大陆的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