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慌了中国发布避免前往日本的提醒,旅游业可能受影响了
这事儿发生在11月14日,官方同时提醒近期尽量别去日本,理由是治安问题和涉台言论导致局势紧张,这条提醒像冰水泼在年末的旺季上,让日本旅游市场瞬间凉下面有细节和后续,不看你就亏了。
11月14日,外交部和驻日使领馆同时发声,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这提醒直指治安隐忧和针对中国游客的案件频发,消息一出,东京银座的商家当晚就感受到了寒意。
11月15日,银座几家奢侈品店统计到进店中国游客骤减六成,很多免税店的年底促销计划被迫搁置,原本的“买买买”氛围被退订和冷清取代。
日本观光厅连夜开会评估影响,初步测算若中国游客持续减少,2025年第四季度旅游收入或缩水三千亿日元,折合人民币接近一百四十三亿元,这个数字让行业里头的人脸色变了。
同一时间,航空公司也调整航班,全日空宣布从12月起砍掉中日航线的20%,东京大阪往返上海北京的班次减少,中国东方航空也计划削减名古屋往返中国每周五班的航班,航线一收紧,游客流动进一步减少。
过去几年,中国游客是日本旅游复苏的主力,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游客在日消费占全部外客的30%,到2025年上半年上升到35%,平均消费动辄一万多人民币,这种消费力让日本很多商家依赖成瘾。
旅游业内部有人直说,中国游客是撑场子的,银座、心斋桥、京都温泉都盯着这些“高消费人群”,这次提醒直接打在最脆弱的那根筋上,原本期待的年底回暖戛然而止。
商家层面马上出现连锁反应,免税店导购无所适从,酒店取消订单频发,京都温泉民宿的中文员工被闲置,日本各地的旅游相关企业开始重新估算明年上半年的预算和人力安排。
日本媒体把这事报道得大张旗鼓,头条写着“旅游业恐遭重创”,但报道里少写了一点,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发出这样的提醒——治安案件增多和一些政治言论让安全感下降,这两点是根本原因。
在社交平台上,日本商家怨声载道,说中国客退得狠,订单被取消,12月的排班表被打乱,也有人把责任归咎于“外交问题”,把游客当成提款机的现实被彻底暴露。
观察人士指出,这次提醒不是空穴来风,近来针对中国公民的抢劫、诈骗案时有报道,破案率和预防措施让人担忧,加上若干日本政客的涉台表态,让两国民间交流氛围骤然紧张。
旅行社那边立刻感到压力,退订电话被打爆,关于“日本退订”的咨询量在两天内暴增三倍多,有旅行社直接暂停推日本线路,安全优先成了行程安排里的第一条。
具体数字显眼,2025年前九个月去日本的中国游客达到748.7万人,8月份单月突破百万,这些客流和消费力支撑了许多地方的生计,一旦缺席,影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地方经济也受连累,北海道的滑雪季和京都的红叶季本来是旺季,中文服务、库存和人员配置都早早到位,但订单被撤,投入变成了损失,民宿和小店的现金流顿时紧张。
日本观光厅的内部数据显示,每减少一百万中国游客,会影响约两万三千个就业岗位,这个数字把问题从短期营收拉到社会就业和稳定层面上,危机感立刻扩大。
有日本业内人士在媒体上直言,这次危机或许会迫使政府反思对华政策,毕竟经济利益和外交立场交织,失去中国市场的代价太高,可要回头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商家和地方政府现在面临两难,一方面要表达欢迎和吸引游客的诚意,另一方面又要处理安全和政治敏感问题带来的现实冲击,这让原本单纯的生意变得复杂。
对许多依赖中国游客的店铺来说,短期内能做的只有促销和应急裁员,但这些办法治标不治本,行业更担心的是这种不稳定会长期存在,影响未来的客流预期。
社交媒体上也有声音提醒,日本想要继续享受中国游客带来的红利,需要做的不只是喊口号,而是要在安全和交流环境上下真功夫,只有让游客感觉安全,消费才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