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晚,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灯光刺破华盛顿的夜幕。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最后期限前数小时签署行政令,为全球贸易投下一颗震撼弹——这份被称为“对等关税”的税单,将重塑近一个世纪的国际贸易格局。
笔尖划过纸面,41%的关税如利剑般悬在叙利亚头顶,缅甸与老挝紧随其后承受40%的税率;瑞士手表与精密机械被贴上39%的标签;印度商品面临25%的额外成本;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制造基地则被划入19 %的区间。多数国家被统一框定在15%的税率框架内,包括日本、韩国及欧盟成员国。唯有巴西与英国获得10%的“优惠待遇”,而未被点名的国家将统一适用10%基准税率。行政令墨迹未干,白宫旋即宣布另一项决定:对加拿大的关税从25%上调至35%,次日起立即生效,声明直斥加拿大“持续的不作为和报复行为”。
这份原定8月1日生效的关税清单,在最后时刻被推迟至8月7日零时。官方解释是需要给予海关与边境保护局更多技术准备时间。但海关指南中埋藏了一个关键缓冲:只要商品在纽约时间8月7日00:01前装船离港,便能逃过新关税的利爪。企业争抢船期的慌乱场景,在全球各大港口同步上演。
“全球贸易一体化史上的黑暗一天”——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如此定义这个时刻。当美国平均关税率从去年的1.2%飙升至17%,这个自1933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以来的最高点,历史阴影再度浮现。1930年代那场关税战曾将全球经济拖入深渊,而此刻,华尔街的交易屏前弥漫着相似的焦虑。
企业账簿已提前渗出寒意。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仅今年6月关税收入飙升至270亿美元,近乎去年同期的四倍。福特汽车在最新财报中将关税成本调升至8亿美元;玩具巨头孩之宝估算额外支出达6000万美元;日化龙头宝洁宣布8月起四分之一产品涨价。零售巨头的货架成为最后防线——沃尔玛与塔吉特依靠库存暂时稳住价格,财报中频繁出现“价位调整”“战略定价”等暧昧词汇。但纽约联储的调查撕开伪装:约七成制造业企业、五成服务业企业已开始提价。“商家也只能撑这么久了。”美国鞋具批发与零售公会总裁普利斯的叹息中,透出防线的脆弱。
各国使节在最后期限前展开绝望斡旋。日本以5500亿美元投资与贷款计划,换取汽车关税降至15%。面对国内舆论风暴,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紧急澄清:直接投资仅占1%2%,实为金融机构的融资担保框架。韩国紧随其后接受15%的统一税率,代价是3500亿美元投资承诺及千亿能源采购单,换取美国商品在韩零关税待遇。而中国台湾地区的20%税率引发政治地震,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直斥为“严重挫败”。
大西洋彼岸的谈判桌上,火药味更浓。特朗普在高尔夫度假村向欧盟开出条件:大部分商品15%关税,钢铁50%,铜15%。作为交换,欧盟汽车关税将从10%降至2.5%,并承诺三年采购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投资6000亿美元。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协议时,法国总理贝鲁的“黑暗时刻”论与勒庞的“投降书”指控瞬间引爆舆论。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的讽刺更为辛辣:“特朗普将冯德莱恩当早餐吃了。”
8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冰冷的声音终结了所有幻想:加拿大35%、巴西50%、印度25%、瑞士39%的关税“基本已定,不会调整”。同一天,海关指南的细则传递到各大企业的法务部门——援助物资、美墨加协定项下产品获得豁免,但其余商品的命运已然注定。
然而风暴眼仍在扩张。美国政府释放信号:药品、半导体、关键矿物的新关税计划已在酝酿。当瑞士手表厂停工待料,当日本汽车流水线调整排产计划,当越南的缝纫机为成本重算而暂停——全球供应链的震颤才刚刚开始。海关时钟指向8月7日零点,贸易史上的至暗时刻,正随大西洋的潮水一同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