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瀚森确认出战八月亚洲杯,姚明式悲剧会重演吗?
这条消息像一颗炸弹,炸醒了所有关心中国篮球的人。
杨瀚森即将披上国家队战袍,在八月亚洲杯上登场。
这决定不是篮协强压的结果,而是他自己的选择——早在选秀前他就承诺过:“只要国家队需要,我一定回来。 ”
可正是这份担当,让争议瞬间燃遍全网。
球迷的焦虑几乎溢出屏幕。
“别回来! 走姚明老路太恐怖了! ”一条评论被顶上热搜。
“全村唯一考上清华的孩子,开学前被叫回家割麦子”——这则比喻精准戳中大众痛点。
更有人直言:“亚洲杯早成了鸡肋赛事,和奥运资格无关,强队都不派主力,我们何必赌上未来? ”
但国家队的困境真实而残酷。
周琦腰伤复发赴美治疗,内线仅剩胡金秋、余嘉豪和稚嫩的徐昕。
当对手祭出高强度挡拆,徐昕缓慢的横移可能成为致命漏洞。
新帅郭士强面临首秀,篮协承受着“连续两届奥运缺席”后的成绩压力。
征召杨瀚森,成了救场的最快解药。
时间表暴露的风险令人窒息。
选秀前26天连战14队试训,紧接着夏季联赛鏖战(7月12-21日),若再战亚洲杯(8月5-17日),九月训练营、十月季前赛便接踵而至。
这种“无休连轴转”正是当年摧毁姚明的元凶——专家曾警告未愈的应力性骨折“再动必复发”,最终逼得28岁巅峰退役。
NBA名记杨毅的直播劝阻,此刻显得苍白无力。
支持者也有自己的逻辑。
夏季联赛与亚洲杯间隔10天,韩旭、李梦2023年中途征战归队的先例证明可行。
亚洲杯虽非顶级赛场,但对年轻球员仍是淬炼国际对抗的熔炉。
更有人强调精神价值:“当中国篮球荣辱与共,顶尖球员的担当能重塑团队魂魄。 ”
然而更深层的矛盾浮出水面。
开拓者裁掉艾顿为杨瀚森腾空间,主帅比卢普斯亲自执教夏联,还签下马刺旧将斯普利特专攻内线培养——这些投入背后是NBA球队的长期规划。
一旦杨瀚森在亚洲杯意外受伤,责任谁来承担? 篮协声明“非强制征召”,最终风险全压在他一人肩上。
争议背后,是中国篮球的系统性困局。
当欧洲球队靠科学轮换让东契奇、约基奇兼顾俱乐部与国家荣誉时,我们却在透支唯一新星。
青训断层导致U系列队伍国际赛场溃败,CBA外援政策摇摆让本土球员沦为配角——“虚假繁荣”的联赛养不出第二个周琦。
篮协既无留洋球员保护机制,也未建立与NBA球队的常态化沟通,每次征召都像一场豪赌。
姚明当年咬牙扛起的重担,不该再压向19岁的肩膀。
当“为国争光”成为道德枷锁,当短期政绩绑架长远未来,我们是否在重复毁灭天才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