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战役那点争议,咱掰开揉碎了说
济南战役的争议,可不是一天两天了,网上一直都有人讨论。
最常听到的说法是啥呢?说粟裕当时安排了18万人负责打援,14万人专攻济南城,明摆着是想把徐州的国民党主力引到山东来,然后在野外把他们一锅端。结果好嘛,许世友攻城打得太快了,徐州那边的国军还没往北挪窝呢,济南城先破了。这下计划全泡汤了,粟裕那套完美方案也没法往下走了——很多人都这么说。
但这说法对不对,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
一、粟裕和许世友的那些分歧
为啥会有争议?我觉得吧,倒不是因为18万和14万兵力多少的问题,关键是济南战役从一开始的计划、部署,到后来真刀真枪开打,全程都有不同意见,连战前战后有些将领的去留,都给大家留下了不少瞎琢磨的空间。
要说济南战役的由头,得从1948年7月的豫东战役说起。当时毛主席被豫东战役的连胜鼓舞着,觉得华野的山东兵团可以趁这股劲儿往北打,把济南拿下来。这事有凭有据,1948年7月14日中央军委发的电报里就写着,让许谭兵团(许世友、谭震林指挥的部队)北上打济南。
可能是这个想法一冒出来,毛主席越想越觉得可行,接着又连续发了好几封电报,语气一次比一次坚决,对战役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最开始吧,还只是让许谭兵团北上牵制中原的国军,把邱清泉兵团和黄百韬兵团分开,好帮粟裕实现原本歼灭第五军的计划。
后来就变成,许谭最好先把济南飞机场拿下来,做好攻城和打援的准备。
再到后面,几乎都在畅想胜利了,让许谭兵团做好10天内拿下济南的准备。
当时任山东兵团司令员的许世友一听,那肯定乐意啊!敌军兵力分散的时候,这计划太有诱惑力了。许谭兵团刚打赢胶东战役、胶济线战役,又拿下了兖州,势头正猛,要是再把济南拿下来,整个山东不就都解放了吗?
许世友和谭震林立马在7月18日开了纵队首长会议,急急忙忙定下来:5天后就进攻济南郊区,目标是拿下机场和外围阵地。各纵队的首长一听都有点懵——刚打完兖州,部队还没缓过来呢,这么着急吗?有点不合常理啊。
果然,没过多久中央就来电叫停了,命令华野全军休整一个月,打济南的事先放一放。
这是咋回事呢?原来粟裕看到中央的电报后,觉得这么干不妥,赶紧提了建议。
第一,山东兵团兵力不够啊,当时就只有7纵、9纵、13纵,还有渤纵和鲁中南纵队,想打机场根本吃力。
第二,靠打济南来牵制邱、黄两个兵团,其实没必要。华野西线兵团有能力应付这事儿——当然,“应付”不是说能把邱黄兵团歼灭,而是能挡住他们,不让他们来骚扰西线兵团,给部队创造个安稳的休整环境。
粟裕这一盆“凉水”,让毛主席很快冷静下来。琢磨来琢磨去,还是觉得粟裕的建议更符合实际,于是就叫停了过早打济南的部署。
之后,许世友就请假去胶东看病休养了。华野休整了一个月,在曲阜开了会,专门研究打济南的战术,许世友当时还在养病,没参加。
等确定要打济南了,新的争议又冒出来了。
粟裕制定的攻城方案是分东西两面打,让10纵司令员宋时轮当西集团的指挥员,先去攻济南机场。
后来粟裕去西集团指挥所了解情况,宋时轮说敌军兵力太多,请求加派兵力。粟裕答应了,就把攻城部队的总预备队13纵调出来,准备给西集团用。
没成想,这么个正常的战场调动,又引发了分歧。
有些人还瞎猜,说这就是许世友“打乱”粟裕诱敌计划的开始。
二、“黑虎”聂凤智发力,东边打得太猛了
先说说两边的部队配置:宋时轮的西集团,有3纵、10纵、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还有冀鲁豫军区的部队;聂凤智指挥的东集团,有9纵、渤海纵队和渤海军区的部队,鲁中南军区的部队负责协助。
粟裕刚把调13纵去西集团的命令发给山东兵团,这边许世友就给华野野司(野战军司令部)发了电报,要求把西集团的一个纵队调到东面,好集中兵力。
粟裕当时特别意外——西集团是主攻方向,打的是吴化文84军防守的区域,比东面中央军守的地方好打多了。先打西面再打东面,这是曲阜会议定好的部署,许世友为啥要改?而且还跟野司调13纵去西面的命令对着干,实在让人没法接受。
这事最后闹到了中央,毛主席亲自拍板:就按粟裕之前定的来,先打西面的飞机场。到了第二阶段,看哪个方向打得顺利,就往哪个方向集中兵力。
为了减少争议、统一指挥,毛主席还在电报里明确说,全军的指挥权归粟裕。
表面上看争议平息了,但许世友显然不太痛快。连他的老部下、9纵司令员聂凤智,都憋着一股劲儿想给许司令争口气。
战斗一打响,有“黑虎”绰号的聂凤智就给9纵和渤纵下命令:要积极进攻,咱们就是主攻!底下各师的人都懵了——战前的预备命令里明明说咱们是助攻啊,没写错吧?聂凤智说没错,就是要主动打,把助攻变成主攻!
结果这一顿猛打,只用了一晚上就拿下了济南东面城外的重要据点——砚池山和茂岭山。
守城的国军一开始觉得,这两座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至少能守一个月。他们这么想,是觉得我军擅长野外作战,不擅长攻城。可这次不一样,粟裕把特种兵纵队(简称“特纵”)全调来了,分别交给东西两个攻城集团。
聂凤智把特纵的榴弹炮团拉过来,再加上自己纵队的山炮团,一顿猛轰,当场就把国民党整73师的防守部队打懵了。才打了几个小时,这两个山岭阵地就被咱们拿下来了。
济南守军司令王耀武一听就慌了,以为东面才是我军的主攻方向,赶紧把预备队从西面调到东面,结果把自己的防御体系搞乱了,反而加速了城防的崩溃。
济南战役大体分三个阶段:攻外围阵地、攻外城、攻内城。打下外围阵地后,许世友命令部队别休整,一鼓作气接着攻外城;外城打下来之后,又命令不准停,马上攻内城。
每次咱们加快进度,都把王耀武和守军吓得够呛——共军怎么能不眠不休地猛打?这比他们的大炮还让人害怕。
与此同时,粟裕亲自指挥的18万打援阻援部队,自始至终都没碰到国民党的大规模援军。
1948年9月24日,济南解放了。而徐州的国军主力基本没动,邱清泉带领的援兵只走到鲁西南的成武县一带,一看华野早就严阵以待,济南的守军也撑不了多久,只好灰溜溜地退回去了。
仗打完了,但关于粟裕的战役目标到底实现没实现的争论,一直没停过。
粟裕真的有个“以济南为诱饵,把徐州国军引到山东歼灭”的计划吗?许世友真有那么神、那么大本事,把原本预计20多天到一个月的攻城时间,压缩到8天,硬是打断了粟裕的计划?
济南战役里,华野出了两个立大功的团:9纵25师73团被授予“济南第一团”,13纵37师109团被授予“济南第二团”。巧的是,这两个从东西两面打进济南内城的团,都是胶东军区组建的部队,也都是山东兵团的主力。
这份战功,好像也在默默地证明:许世友加快攻城速度,没做错。
三、别把粟裕大将过度神化了
以济南战役的争议为代表,网上关于华野将帅之间关系的说法,真真假假一大堆,还有不少是瞎揣测、过度联想出来的。
比如有人说“华野其实被撤销了,西线兵团归刘邓指挥,山东内线兵团自己指挥自己”——这纯是瞎扯。西线兵团确实有段时间受刘邓(刘伯承、邓小平)统一指挥,但这只是作战时的临时安排,不是把建制划过去了。华野的领导机构一直都在,华野前委(前线委员会)对部队的大政方针一直有绝对领导权,不会因为西线兵团归刘邓指挥就没了。
还有人说“华野野司其实没指挥权,山东兵团和西线兵团各干各的,所以许世友能驳回粟裕的指挥”——这也不对。理由跟刚才一样,华野的指挥机构一直存在。许世友的山东兵团之所以能直接给中央军委发电报反映情况,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内线单独作战,中央经常直接问许谭部队的情况,有时候也会直接过问战役指挥,就像对陈谢兵团(陈赓、谢富治指挥的部队)一样。等济南战役开打,华野全军会合了,就更没“山东兵团自己说了算”这回事了。
再比如有人说“济南战役实际指挥是许世友,不是粟裕,粟裕只负责指挥打援部队”——这一点,前面引述的军委电报已经能证明是错的了。打大仗的时候,通常会在正常建制之外临时安排指挥员。济南战役的各级指挥员是这样的:华野总指挥是粟裕,攻城集团总指挥是许世友,攻城西集团总指挥是宋时轮,东集团总指挥是聂凤智。阻援打援集团的总指挥也是粟裕,其中阻援集团总指挥是陈士榘,手下有4纵、8纵、冀鲁豫部队;打援集团由粟裕亲自指挥,包括1纵、2纵、6纵、7纵、12纵,还有中野的11纵(王秉璋指挥)。把这些情况都摆出来,要是还说济南战役总指挥是许世友,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诸如此类的谣言还有不少,核心意思就是“粟裕在部队里地位不高、指挥权不硬,很多将领不服他”。
所以才有人会得出“许世友在济南战役里故意打断粟裕计划”的错误结论。
这其实是太小看许世友上将的格局了,而且在军事上,也有点把粟裕大将过度神化了。
许世友上将的情商绝对在线,涉及原则底线的事,他绝不会瞎来,大面上对粟裕大将肯定是尊重的,何况粟裕还有毛主席和饶漱石书记(当时的华东局书记)的支持。就算孟良崮战役的时候,两人因为不熟悉、战法理念不一样,有过点小误会,到了1948年,还会在大政方针上对着干吗?这不是许世友能干出来的事。
再说说第二个问题:粟裕真的有“以济南为诱饵,把徐州国军诱到半路歼灭,提前打淮海战役”的计划,或者说有这种可能性吗?
不管是毛主席的总体设想,还是粟裕的具体部署,都没有这么不切实际的宏大计划。当时的思路是“攻济与打援并重”,只要其中一件事办成了,就算战役成功。
那时候根本不具备把国军全引到山东决战的条件。
第一,国军没那个调控能力,把几十万部队统一调到济南来。就像赵本山老师说的:“你上炕都费劲,还上什么菜?”他们连自己的部队都协调不好,咋可能集中兵力来济南?
第二,粟裕也不是神仙,不会预料到紧接着就会有战略决战。当时我军的目标还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济南战役打到后来,眼看胜算越来越大,粟裕虽然有了在南线决战的想法,但想的也只是“小淮海”——也就是歼灭徐州剿总(国民党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的一部分兵力,不是想把长江以北的国军全吃掉。
第三,华野没那么多兵力,一边围攻十几万敌军把守的大城市,一边跟四五个强大的野战兵团(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刘汝明、李延年兵团)决战。退一步说,要是济南周边敌我双方各调集几十万大军,吴化文(国民党84军军长)根本不会下决心起义。直到宋时轮决定进攻商埠的时候,吴化文还拒绝退出机场阵地,只答应给宋时轮让条路走。你想啊,要是邱清泉的部队像豫东战役时那样离得特别近,吴化文还敢起义吗?
第四,中野(中原野战军)和华野的配合也很难做到。济南离豫西南太远了,中野主力很难跟华野配合打这场仗。而且距离一远,变数就多了——要是黄维兵团再往东增援,中野敢不敢拼尽全力去拦?南京方面会不会下决心调一两个兵团,跟华中的部队联手先打中野?虽说“敌变我变”,可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距离远就意味着变数多,变数多就没把握,没把握的事,怎么会下决心把济南战役打成淮海战役呢?#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