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海报的那帮人,先看看自己的手脏不脏。
一伙欧洲留学生在伦敦地铁里,围着一张寻娃启事,先把胶水刮掉,再把照片揉烂,嘴里还念着“解放加沙”。三分钟前,他们还排队买拿铁自拍打卡“环保星期五”,现在却把失踪儿童的图像揉成一团塞进垃圾桶。这就是“白左”的日常操作:前一秒高喊包容,下一秒划掉自己不喜欢的命。
先别急着喷,咱把镜头往回拉三年。2021年欧盟给波兰基础设施援了121亿欧,2023因为波兰不让学校推广儿童变性的读物,欧盟把补贴砍到74亿欧。数字摆在明面:进步阵营用钱说话,不听话就扣饭票。波兰老百姓算过账,这47亿欧元缺口平摊到全国一千多万人头上,每人少拿三千多兹罗提,能买四头猪。于是右翼选票飙了12个点,议会里吵成烟花。自由派却说,为了“欧洲价值观”,该省就得省。省给谁?巴黎每年给非法移民的住宿补贴,一夜人均53欧,比华沙酒店标准间还贵。
再看移民账单。2022年到2024年上半年,德国财政给新入境的申请者掏了890亿欧元,平均每月每人生活费900欧再加医保,打工人到手工资都没这多。钱从哪挪?德国联邦交通预算缩了110亿,高速烂坑没人补,但科隆市政府高价租下四星酒店当难民宿舍,一晚120欧不带早餐。德国媒体去问,市政府回一句“尊重多元生活”。老百姓抬头一看路面的坑,再低头看报纸,情绪直接爆表,右翼选项党民调冲到22%,创历史纪录。
环保少女格蕾塔今年4月扛着巴勒斯坦旗,站在瑞典议会门口演讲,说“气候正义不能脱离反殖民斗争”。镜头外,她的团队开着三辆柴油发电机给直播补光。柴油牌价每升22克朗,比一年前涨了四成,瑞典中产开不起SUV,改骑电动爹。可在北欧漫长冬天,电池掉电掉到手软,于是民间在线商城汽车燃油宝销量暴增300%。理想很丰满,钱包拖着肉身奔向现实。
英国那边更魔幻。内伦敦一所小学搞跨性别教育,六岁孩子回家问妈妈能不能挑新名字。家长把内容截图发到家长群,48小时后,老师收到教育局邮件:你被停职等待调查,理由是“造成群体恐慌”。媒体披露被举报人已经换了三所学校,每换一所,薪水就涨10%。有人算过,伦敦同类岗位年薪已比数学老师高出8000镑。口号能当饭吃,真金白银真香。
镜头再切华尔街。2024年一季度,迪士尼公布财报,流媒体业务亏了180亿,市值一夜蒸发200亿美金。CEO被股东吼下台,原因是把《白雪公主》真人版改成拉丁裔主演,又把光剑战士设定成非二元性别,亚裔观众直接喊退群。数据一出,硅谷理财论坛里高赞评论只有一句:别拿我的退休账户给价值观刷流量。当天,文化传媒类ETF跌停,成了美元指数里唯一飘绿的板块。
有人可能问,美国人不是在川建国的带领下掉头了吗?来看看最新进展。6月12日,美国众议院以微弱优势通过了简化油气许可证的法案,现场欢呼的共和党议员还带着一块写着“踩油不踩刹车”的标语牌。可CNN评论区高赞却是一条“老川走了咋办”。点赞8万,留言排队:洛杉矶县警长刚宣布不执行联邦遣返令,理由是“维护社区信任”。原来老川前脚签令,地方左派后脚卡脖子。刀切豆腐两面光,实际效果得看县警脸色。
再把镜头拉回日常。一位定居瑞典的朋友抱怨,去年他的高中生女儿回家说要穿罩袍参加文化节,老师给的评分标准里写着“展示全球平等”。家长问:那北欧维京传统服饰算不平等吗?老师答:代表殖民历史,减分。朋友叹气:自家祖上渔民,祖爷爷的渔船早沉海底,怎么也殖民了?老师眨眼笑道:解释权在课堂。
Netflix上个月上线纪录片《冰淇淋里的碳》,片长一小时,全部内容就是指责乳制品行业毁灭地球。评论区最高赞是个奶牛场小伙弹的自拍,镜头里他扒开冰箱:今晚烤牛排,明早煎蛋配全脂奶,顺便刷了五颗星,说自己“反向贡献”。播放量冲上榜首那天,传统媒体在声讨他制造仇恨,小伙私信回一句:我只想付房贷。点赞破十万,顺便带货自家奶酪,库存一夜清零。
再看街头运动。上周柏林七万人游行支持巴勒斯坦,警方记录当场拘捕160人,其中四分之三持有德国护照,平均年龄23岁。调查问卷显示,95%的人用iPhone,60%接受过大学教育,超过一半抱怨房租高。警方在审讯记录里写:参与者称“政府把钱送给以色列买炸弹,却不给我廉租房”。房东在旁边刷手机看到新闻,连夜把房间挂上Airbnb,涨价40%。循环继续。
从数据上看,欧盟统计局最新报告显示,18岁到29岁青年里,70%自称“世界公民”,但真正去投票的只有43%。真正把他们推上街头的,是TikTok上一条跳舞配阿拉伯鼓点的短视频,觉得转发就能显善良。哪天断网,大概连口号都不记得。
分析就到这儿,别指望我给药方。撕掉的寻人启事还在垃圾桶,喊着进步的嗓子还在直播,预算按钮在政客手里,你我钱包在通胀里缩水。谁赚了,谁亏了,一目了然。
写完收工,手上还沾着咖啡杯口的糖渍。下次再有人说为了世界更美好,你只问一句:这账单谁来付?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