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口咬定自己是连滚带爬上的飞机,结果监控录像一出来,屏幕前等着共情的人们,表情都凝固了。
那首《水手》里的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曾是一代人的精神慰藉。郑智化,这个名字和那副拐杖,三十八年来几乎就是励志的同义词。可谁能想到,这份沉甸甸的人设,会在一个普通的下午,因为一次登机,变得摇摇欲坠。
10月25号,郑智化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火力全开,痛斥深圳机场服务没人性。他描述的画面很有冲击力:登机车和机舱门有25厘米的高度差,轮椅过不去,工作人员就在一旁冷眼看着,任由他狼狈地爬进飞机。
这篇长文,瞬间就点燃了舆论。太精准了,每一个字眼都踩在了大众的情绪点上。残障人士、知名歌手、强势的公共服务机构,这几个元素凑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场必赢的舆论战。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残障人士出行不易是事实,他们理应得到更多的体谅,他们的情绪化表达也似乎有了天然的豁免权。
更何况,他提出的问题并非空穴来风。无障碍设施的短板,是很多地方都存在的现实。他这番发声,看起来是为自己维权,实际上也触及了八千多万残障人士的共同痛点,一下子就占据了道德高地。人们很容易代入,今天是他,明天可能就是推着婴儿车的自己,或是拎着沉重行李的家人。同情和支持,来得顺理成章。
那个时候,几乎没人怀疑这套弱者叙事的剧本。郑智化手握一把王炸,开局就是压倒性的优势。
然而,深圳机场接下来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应对。他们没有陷入被动的争辩,也没有沉默装死。下午三点多郑智化发文,晚上六点,机场就在评论区留言道歉,说会核实。深夜十一点多,一份详细的情况说明就出来了。这个反应速度,已经让一部分激动的网友冷静了下来。
说明写得很克制,没有指责,只是陈述事实:航班停在远机位是饱和所致;登机车与机舱门保持20厘米高度差,是防止飞机晃动造成设备刮碰的安全规范;当时有一名地勤和一名机组人员在旁协助。
道歉,同时推出三项具体的整改措施:优先为轮椅旅客提供廊桥、保障人员从一人增加到两人、试点带坡度的连接装置。这套组合拳打下来,舆论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大家发现,机场的态度不是傲慢,而是在认真解决问题。
真正一锤定音的,还是那段并非由官方正式发布的监控视频。视频通过一些本地媒体流出,甚至一度被删除,这种弱传播的方式,反而让它的可信度更高。视频里,没有冷眼旁观,只有工作人员前前后后小心翼翼地搀扶和协助。那个连滚带爬的悲情画面,在监控录像的客观记录下,显得有些刺眼。
至此,公众的共情基础被彻底动摇了。大家发现,自己最初的同情,似乎被夸大的言辞利用了。
事情还没完。郑智化在表示不再追究后,又接连吐槽其他机场:说南京机场让他把鞋脱了过安检是刁难,新疆机场要求托运拐杖不合理。这就让更多人感到了不适。机场的安检规定,是为了所有人的安全,并非针对他个人。拐杖之所以有时需要托运,是因为过去有过将其改装成危险物品的先例。
公众的情绪很微妙,大家同情弱者,但同情的是那个在规则内寻求帮助和尊重的弱者,而不是一个试图利用弱者身份挑战公共规则,为自己谋求特权的人。当一个早已功成名就的公众人物,还要利用身体的残障去抢占普通弱势群体的生态位时,那种感觉就变了味。
其实,郑智化如果能就事论事,探讨无障碍设施的改进,本可以成为一桩美谈,推动社会进步。可惜他选择了最情绪化,也最具煽动性的方式,最终让焦点从公共议题,偏移到了个人品格的争议上。
10月27日,他本人发文道歉,承认连滚带爬是一时气愤的遣词,并向服务人员致谢。这场风波总算落幕,深圳机场的整改措施也已落地,对更多残障人士来说,这算是一个意外的好结果。
只是,郑智化用38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励志形象,在这短短48小时的反转中,终究是留下了一道裂痕。人们记住的,或许不再是那个在风雨中高唱擦干泪的硬汉,而是一个在享受了时代红利之后,却忘了尊重事实,也忘了尊重普通人劳动成果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