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F-35战机问题缠身,修修补补难掩尴尬,无机可用强当主力

发布日期:2025-11-22 04:47    点击次数:162

最近,美国国会山的一场听证会简直炸开了锅。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罗杰·威克当场拍了桌子,全场瞬间鸦雀无声。能让这位政坛老手如此失态的,不是别的,正是美军吹嘘了十几年的“空中王牌”F-35战机。

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战机,如今正面临着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美国政府问责局的最新报告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F-35A的任务准备率从2019年的71%,一路暴跌到了2023年的51%。这意味着,美军手里超过一半的F-35,根本没法随时升空作战。

一身铁锈,空中王牌飞不起来

这些趴窝的飞机,很多时候并非坏在什么高精尖技术上,而是卡在了最基础的零件供应问题上。空军参谋长提名人威尔斯巴赫也坦承,维修和训练都被零件短缺牢牢卡住了脖子,昂贵的战机只能在停机坪上干等着。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海军的F-35C。作为专为航母设计的型号,它却极不适应高湿高盐的海洋环境。不久前,“卡尔·文森”号航母上几架F-35C机身腐蚀的照片流出,可谓“一身锈尽”。这可不是面子问题,而是要了命的缺陷。

F-35的隐身涂层含有铁氧颗粒,一旦生锈,其导电率就会改变,飞机最核心的隐身性能便会大打折扣。在2024年的“北方边缘”演习中,一架尚未服役的F-35C就因为机体腐蚀问题,被对方的电子战部队轻松锁定。这要是实战,后果简直不堪设想。修复这些锈蚀也代价不菲,中度腐蚀就需要花费72小时和4.7万美元,足以让后勤部门叫苦不迭。

先天不足,娘胎里带来的毛病

除了生锈和缺零件这些后天养护的问题,F-35的麻烦其实从设计之初就埋下了。它就像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美国人想把它打造成全球最先进的战机,却又采用了单发动机和相对较小的机体设计。

机体空间有限,却硬要塞进全世界最先进、发热量巨大的电子设备。这就导致了一个老大难问题——散热。最近,F-35又进行了一次升级,号称采用了一种“低风险”方式来为航空电子设备降温。这种没完没了的修修补补,恰恰说明了其“先天不足”的窘境。

它就像一辆小轿车,却被强行赋予了重型卡车的任务。为了在未来控制无人机协同作战,F-35还需要不断加装新的传感器和系统,但它本就臃肿的机体,升级潜力已经被挖得差不多了。

后继无人,只能硬着头皮顶上

既然F-35毛病这么多,为什么美军还非得抱着它不放,甚至已经生产了超过1200架,装备了全球19个国家?答案很简单,因为后继无人。美军的六代机项目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依旧停留在“大放幻灯片”的阶段。

既然新一代战机指望不上,那就只能继续在F-35这款五代机身上下功夫。对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来说,只要不断提出升级方案,就能从国会那里拿到资金。于是,为F-35“续命”成了一门大生意。可飞机飞不起来,飞行员也跟着倒霉,大量飞行时间被模拟器训练取代,技能生疏,人心浮动,这无疑是个恶性循环。

盟友心慌,老大的队伍不好带了

F-35的糟糕表现,美国自己头疼,买了它的盟友们更是心里直打鼓。日本航空自卫队的F-35A机队任务准备率只有49%,比美军还低,部分飞机维修甚至要等上半年。

眼看美军自己的装备都成了这副模样,欧洲的盟友们也开始动摇。英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纷纷开始着手自主研发战机,试图逐步摆脱对美国装备的依赖。F-35这块曾被视为西方空中力量基石的招牌,如今正暴露出其脆弱的“软肋”。

结语

从战备率暴跌到机身锈迹斑斑,从设计上的先天缺陷到后勤保障的一片混乱,再到盟友信心的动摇,F-35的困境是系统性的。它尴尬地顶着“主力战机”的名号,却越来越难堪大任。正如威克议员在听证会上所警告的那样:“如果最先进的战斗机无法起飞,空军就无法保护国家。”飞机都飞不起来,再宏大的战略也只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