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逆势崛起,变得更富有,背后是否与中国有关联?

发布日期:2025-07-26 20:03    点击次数:128

内容由青茶整理提供

前言

三年前,谁会想到在遭遇史上最严厉的制裁和漫长的战事时,俄罗斯不仅没有崩溃,反而跃升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经历了三年的战火洗礼,俄罗斯的GDP竟然逆势提升,失业率也降到了最低点,工资水平普遍涨了不少。全球都在惊讶地说:“俄罗斯打得越久越富啦。”

但这种“打仗越久越发财”的说法真的可信吗?看起来经济还在增长,富裕似乎变得更快了,可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俄罗斯的“金矿”还在不断冒油

战争一爆发,欧美立刻宣布对俄罗斯展开全面制裁,能源行业成为首要目标。

欧洲国家纷纷停止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和原油,看起来像是在试图让俄国的经济“陷入瘫痪”。

不过普京并没有太在意,早在西方开始封锁之前,俄罗斯的能源布局已经逐步转向了亚洲市场。

最重要的是,俄罗斯顺利完成了出口市场的“转向”。

欧洲不再购买也无妨,中国、印度以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迅速填补了这个空白。

特别是印度,几乎变成了地缘政治里的“终极中介者”。

他们用很低的价格买入俄罗斯原油,回到国内加工后,再以高价卖给欧洲,这样不仅自己赚得很丰厚,也让俄罗斯的能源依然通过绕道的方式进入欧洲,从而变相地突破了制裁。

这招可以说是国际贸易中的“蛇皮走位”。

在这场战争中,俄罗斯实际上赚得更多,因为全球能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乌拉尔原油在战前每桶价钱还不到60美元,到了战后最高涨到了80多美元。这意味着,虽然俄罗斯的出口量略有减少,但总体收入反而大幅增加。

数据显示,2022年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总收入达到了3200亿美元,比去年多了40%。

在实行“卢布结算令”之后,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利润变得更高了,还进一步巩固了本币的信心。

令人惊讶的是,那些表面上实施制裁,实际上却秘密购买的“西方盟友”。

在2022年,德国和法国依然从俄罗斯进口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能源商品。

北溪管道爆炸之后,他们还借助土耳其等第三方国家继续从俄罗斯购买天然气,只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公开宣扬罢了。

这场“能源重构”战争不仅让俄罗斯稳住了自己的经济防线,还顺势实现了贸易路线的战略调整,把原本依赖欧美市场的风险转化成了在亚洲市场的机遇。

这不只是一场“换客户”的操作,而是一次对全球资源进行深远调整、带来长期影响的重新布局。

用枪炮撑起GDP的疯狂逻辑

能源为俄罗斯撑起了基础,而军工行业则变成了推动其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场战争并不只是简单的消耗战,而是俄罗斯军工行业一次全面动员和重新振兴的关键时刻。

自2022年起,俄罗斯几乎所有的兵工厂都在满负荷运作,甚至连那些长期停工的西伯利亚工厂也被重新投入生产。

以2023年为例,光国防部就下达了超过1万亿卢布的军工采购订单。

坦克的生产已经达到了战前的五倍,无人机的产量更是翻了将近十六倍,火炮、弹药等关键装备也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增加。

工厂实施三班制,持续扩大生产线规模,推动了上游钢铁、机械加工和电子设备等产业的同步提升。

军工产业几乎变成了“带动就业”的主要力量,在战时经济的环境中完成了结构上的转变。

这些武器不仅仅是为自己所用,还能通过出口赚取收益。虽然西方国家纷纷停止对俄武器采购,但非洲和中东的老客户仍然纷纷排队下单,表达了需求。

到2023年,俄罗斯的武器出口总额达到了150亿美元,依然稳居全球军火出口市场的第二名。

在叙利亚、苏丹、利比亚等战火频繁的国家,俄制武器凭借价格实惠、性能可靠、抗打击能力强的特点,深受欢迎。

更值得一提的是,军工产业的振兴也推动了本地的就业增长。

像车里雅宾斯克、鄂木斯克这样的军工重镇,原本的失业率一直很高,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甚至下降到2%以下。

在俄罗斯这样一个跨度很大、人口稀疏的国家,能够在中西伯利亚创造出“就业奇迹”,足以说明战争对产业链的重塑效果有多明显。

不过,所谓的“战争红利”其实也伴随着一些成本。俄罗斯资源配置过于偏重,结果导致民用高科技的研发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国家投入几乎全部资金在坦克、导弹、无人机上,连互联网、芯片、医疗等行业都逐渐落后了。

战争导致大量年轻人不断流失,根据数据显示,到2024年,差不多20万应征青年在战场上牺牲或严重受伤,而他们本来是国家未来的工程师、医生和科研人员。

表面上看,俄罗斯的GDP在增长,产业也在逐渐复苏,失业率在下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实际上是一种靠战争冲动带来的“非正常繁荣”。

战争带来的是破坏力,而不是生产力;推动的不是长期稳定的发展,而是一次短暂的冲刺。

制裁下的“生存型繁荣”

在面对西方的封锁时,俄罗斯不仅没有被打垮,反倒主动推动了一场以“自我循环”为核心的经济断链。

在金融领域里,俄罗斯央行的应对速度可以说是标准示范般的快。

战争一开始,卢布就暴跌了40%,大家纷纷涌向美元,导致市场几乎陷入崩溃边缘。

这时候,俄央行果断把基准利率从9.5%直接提高到20%,一举堵住了投机资金通过套利操作牟利的渠道。

更让人震惊的是,俄罗斯还规定所有出口企业必须把赚到的外汇100%兑换成卢布,这样一来就大大削弱了本币贬值的压力。

更加令人意外的是,俄罗斯还要求“敌对”国家也用卢布购买天然气:想要进口就得先换钱!

这个举措直接促进了卢布作为交易货币逐渐走向“事实上的国际化”。

俄罗斯在外汇储备方面进行了大规模调整,黄金储备的比例已经上升到23%,人民币储备也由几乎零增加到17%,而美元和欧元的比例则明显减少。

这种迅速推行的“去美元化”策略,不仅提升了金融自主的能力,还严重削弱了西方制裁的效果。

在日常消费方面,外资品牌撤出市场,成为推动国产品牌崛起的“良机”。

当iPhone退出市场时,华为和小米迅速抢占俄罗斯的手机份额,已经达到了70%的惊人水平。麦当劳关门后,俄罗斯本地的“叔叔汉堡”站了出来,自己开店并改个名字照样经营,照常火爆。至于星巴克,也变成了“Stars Coffee”,一样热闹如故。

这种看似“凑合”的做法,其实极大地提升了国内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和消费者的认可度。

汽车市场的格局又一次发生了变化。虽然拉达汽车取消了安全气囊、导航系统、自动挡等高端配置,但价格大幅下降,导致销量迅速飙升。

2023年销量提升了34%,这说明在整体消费能力减弱的大环境中,大家更倾向于选择实用性强的产品。

在农业方面表现尤为出彩,小麦的总产量达到1.5亿吨,出口规模达7000万吨,约占全球小麦出口的12%。

鸡蛋的自给率高达98.6%,谷物储备也超出了预期,农业产业因此成为俄罗斯除能源之外的第二大战略领域。

制裁原本意在让俄罗斯难以糊口,但没想到反倒激发了他们的“自力更生”能力。

不过,这种“靠生存维持的繁荣”其实是有个极限的。

本地品牌因为没有太多竞争压力,导致质量提升进展缓慢;在高端科技、医疗器械和软件开发这些领域,依赖进口的情况依旧很严重;消费者在忍耐中进行消费,市场的活力还没有真正得到释放。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80万中高端技术人员流失,直接造成了俄罗斯科技行业的人才断档,这让未来的复苏变得更加困难。

在战争和制裁的双重压力下,俄罗斯展现出了一种“经济反击战”的策略,这无疑是在特殊时期里创造的一个不平凡的奇迹。

不过,所有数字的上升都离不开战争造成的结构性失衡和人口损失。

俄罗斯展现出令人惊讶的韧性,从能源重点转向军工扩张,再到金融脱钩和内需替代,整个过程令人意外。

这种方式到底能坚持多久?能不能照搬?很明显,答案都是否定的。

真正的经济增长,要依靠和平、开放、技术创新以及法治这几个基础元素。

结语

俄罗斯所谓的“越打越富”,更像是在用未来的希望交换当下的繁荣,这实质上是一场带血的经济盛宴。

当战火平息,年轻人不再倒下,科技重新焕发活力,全球合作重新开启,那些才是真正展现国家强大实力的时刻。

我真心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没有哪个国家能靠战争真正变得富裕。

那些计入GDP的繁荣数字,远远无法比拟一条条鲜活的年轻生命,反而更应该被我们用心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