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总命部队停止追击,斯大林不怒反喜:给中国人再送3000辆汽车
1951年1月4日傍晚,漫天雪花飘飘洒洒,志愿军第五十、三十九军各一部和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进入汉城。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是自1950年6月28日,北朝鲜人民军攻占汉城后,汉城第二次被占领。
消息传回国内,举国沸腾,人民自发走上了街头,庆祝的活动通宵达旦......
志愿军占领汉城
连官媒都按捺不住喜悦的情绪,《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慷慨激昂的写道:“向大田前进!向大丘前进!向釜山前进!把不肯撤出的美国侵略者赶下海去!”
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乐观之中,其实不只是国内,远在前线的志愿军各作战部队,从指战员到普通士兵,也是斗志昂扬,从入朝之初对美国军队还存在一些敬畏到完全瞧不起,甚至还有战士笑着说:“这美国佬比老蒋还好打,咱们要一鼓作气,快打快胜,回家赶上过年!”
然而在志愿军总部,却爆发着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的面红耳赤的双方都非常人,大有来头,一个就是志愿军总司令彭老总,另外一个则是一名高鼻大眼的外国人,北朝鲜人民军的苏联总顾问拉佐瓦耶夫。
拉佐瓦耶夫曾是苏联进入朝鲜的集团军司令员,在苏联撤军后,他也顺势留在了这里,角色转变为朝鲜人民军总顾问。
两人吵什么呢?其实就是争论中朝联军下一步如何行动。
拉佐瓦耶夫认为必须要迅速乘胜追击,二战后期,他曾带领苏联红军进入朝鲜战场驱逐日本关东军,当时的日本军队斗志全无,往往是刚一接触就一溃千里,作鸟兽散。
情景像极了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同样的帝国主义军队,同样的不堪一击,用共产主义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应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
更何况在拉佐瓦耶夫看来,全世界都没有在胜利面前停止追击一说,痛打落水狗这种事,不但坚决要干,而且要干得利索,干得漂亮!
面对咄咄逼人的苏联顾问,彭老总也亮明了观点,这也是志司各位指战员经过分析后得出的一致结论,志愿军各部停止追击,主力撤回到三八线附近,利用有利地形,实施战术反击,然后再图进攻。
朝鲜战场上的彭德怀
为何要这样干呢?彭老总的理由很是充分。
第一:兵法上讲究出其不意,但是目前来说这个有利条件我们已经没有了。
其实从中美交手开始,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就一直被我们牵着鼻子走,敌明我暗,我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出乎美国人的意料。
从入朝作战开始,我们就在不断地给美国人制造着“惊喜和意外”。
首先是志愿军入朝的人数,我军第一批入朝有六个主力军,再加上各种辅助部队,人数达到了25万之多,这个完全在美国人意料之外。
在美国人看来,想要调集数目如此庞大的部队出国参战,备战起码要几个月,殊不知中国早已经未雨绸缪,朝鲜内战还没开打之时,就已经成立了东北边防军,开始调兵遣将提前部署。
志愿军的入朝也是一个绝密的过程,战士们全部换穿北朝鲜人民军军服,无线电静默,昼伏夜出,避开美军飞机的侦查,悄无声息的跨过了鸭绿江,进入到朝鲜战场。
入朝作战
志愿军的主力部队在云山城首次接触到美军时,兴冲冲的美国大兵完全没有意识到面对的是中国军队,直到被打昏了头还在思考为什么这支北朝鲜军队战斗力会这么强,完全不符合之前的认知啊。
云山一战,我军歼灭了美军王牌中的王牌,骑兵第一师的一个团大部,让美国人颜面扫地。
直到这时,联合国军统帅麦克阿瑟才从抓获的俘虏口中确认了面对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可就算如此,他还是认为中国人只有少量军队入朝,人数不过数万,形不成大的威胁,可见志愿军保密工作的到位。
第一次战役结束了,遭到当头一棒的南韩军队和联合国军并没有太当回事,继续高歌猛进,打算按照麦克阿瑟的指示回家过圣诞。
骑一师被俘人员
这一次,傲慢的美国人又为他们的轻敌买了单。
彭老总早已经布下了一个口袋阵,摆下天罗地网等美国人来钻。这就是彭老总的精明之处,他敏锐地察觉出了美国人的轻敌和求胜心切思想,以逸待劳,将计就计,意图一举歼灭美军。
这就是名闻遐迩,让国人为之振奋的第二次战役。
这次战役,把志愿军的智和勇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负责穿插敌后断其后路,为口袋阵扎口子的38军,其113师长途奔袭三所里,十几个小时内急行军70多公里,这还只是地图距离,实际距离可能翻倍,创造了一个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奔袭三所里
这一战,西线战场上,南朝鲜两个师被全歼,美7师受到了重大打击,土耳其旅消灭了一半,至于东线战场,美军鼎鼎大名的陆战一师被打得丢盔卸甲,狼狈而逃,最终凭借美国空军空投建筑材料连夜修好水门大桥,才算仅以身免,不过各种物资都损失殆尽,人员也伤亡过半。
第二次战役打完,中国军队威震世界,彻底走进了大家的视野,但同时笼罩在身上的神秘感也消失大半,入朝的人数,擅长的大规模穿插突袭作战模式也为美军所熟知。
再想用出其不意的方式歼灭敌人就变得不太可能了,这也是彭老总不愿继续乘胜追击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美军并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打击。
主席教导我们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话是有个前提的,我们得先能判断敌人是穷寇才可以,那么两次战役后的美军是不是穷寇呢?很明显并不是。
中美两国国力差距巨大,这在前两次战役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美军一个团的火力配置往往就能超过我们的一个军,更不用说整个朝鲜上空的制空权全部在美国人手中。
第二次战役的东线战场,在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美陆战一师,本来已经被我军断了后路团团围住,但愣是在我军眼皮底下,用飞机空投了修桥设备,将被我军炸断的大桥修好后大摇大摆地撤退,这种匪夷所思的操作让我军将士震惊不已。
被围的陆战一师
我们是在用农业国的底子和一个全面工业化国家在硬拼,有些东西单凭人力是很难弥补的。
两次战役,我们共歼灭美军近3万人,尤其是美军中的两支绝对王牌,骑兵第一师和陆战一师,都在志愿军的手中吃了大亏。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美国人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打击,而且美国国内已经开始提速增产,量产钢铁和各类飞机坦克大炮,这些损失分分钟都能够弥补。
美国人虽然在志愿军的紧逼下,节节撤退,但是退得并不乱,也不慌,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接替车祸身亡的沃克出任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在率部撤出汉城之前,将一件自己穿过的旧睡衣钉在办公室的墙上,并写下了“谨向中国士兵和彭德怀总司令致敬!”字样。
相对于狂妄的麦克阿瑟,李奇微显然更加务实,也更清楚志愿军的强悍,他的这个做法,是对这个可敬对手的致意。
但同时也说明了,李奇微并不慌乱,他指挥下的美第八集团军也不慌乱,他们离开汉城,是撤退,而不是溃退!
第三: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问题凸显
前两个原因虽然重要,但还不足以让彭老总下定停止追击的决心,而这第三点,才是最关键因素。
从抗战起,我们的军队打仗补给就全靠战场缴获。
没有枪,没有炮,全靠敌人给我们造!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因此我军的后勤供应一直都是一项软肋,有点靠天吃饭的意思。
到了朝鲜战场,想靠缴获过日子就不那么现实了,往往我们刚占领一些敌军的汽车,大炮等重要战略武器,还没等运走,就被美军的飞机精准炸毁。
而且美军和南朝鲜军还在朝鲜土地实行坚壁清野战略,坚决不给志愿军留下任何东西。
再加上美军飞机不分日夜对我军的后勤补给车队狂轰滥炸,围追堵截,导致志愿军陷入了严重的补给危机之中。
志愿军首批入朝的部队,棉衣棉裤都没有,在朝鲜半岛百年一遇的零下四十度寒流中,战士们冻死冻伤无数,很多部队里,非战斗减员甚至超过了战斗减员。
冻僵的志愿军战士
还有粮食,因为无法得到充足供应,战士们只能一把炒面一把雪,就这一人一天也只能吃上一顿,长期吃不到蔬菜,吃不到肉,已有不少人得了各种各样的怪病,患夜盲症的战士少说有万人。
如果不管不顾继续南下追击,后勤补给线会越拉越长,也会遭到更多的敌机封锁干扰,后勤供应问题会愈加凸显。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凭借强大的海军再来一次“仁川登陆”,在我军后方强行登陆,截断我军的援军和后勤运输,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多年后彭老总回忆道:“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没害怕过,可是当志愿军越过了三八线,向着三七线追击时,我环顾左右,感到了深深的害怕!”
正是基于这几点,志司下令,全军停止追击,就地休整!
也因此,彭老总和拉佐瓦耶夫爆发了激烈的争辩,据彭总的军事秘书杨凤安回忆说,拉佐瓦耶夫坚持要求志愿军和北朝鲜人民军一起向南进攻,被拒绝后很是气愤,会议结束后就向莫斯科发电报打小报告,指责彭总“右倾保守,按兵不动,不乘胜追击”。
而彭老总并不为所动,也向国内发电说明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最后一句这样写道:“目前朝鲜战场形势,志愿军不能乘胜南进追击,错了我负责!”
随后的2月20日,彭老总又专门回国,向主席汇报朝鲜战况,并针对不乘胜追击一事向中央做进一步解释。
对了彭老总的分析判断,主席当即给予了全盘肯定,并指出:“在撤退这个问题上,有些人有意见,可以不必介意。关于朝鲜战局的发展问题,按照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的原则办。”
对于这个表态,彭德怀十分高兴,他兴奋地说道:“我回国要的就是主席这句话!”
至于苏联方面,对这件事情反响如何呢?
斯大林看了拉佐瓦耶夫的报告,当即就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彭德怀是当代天才的军事家,朝鲜战场一切听从他的指挥!”后来没多久,为了让志愿军更加放开手脚作战,他更是调回了拉佐瓦耶夫。
斯大林
其实在志愿军入朝之初,斯大林的态度并非如此,他并不看好中国军队,除了勉强答应用半价出售一些武器装备给中国以外,本来承诺的空军支援也改变了主意,就算是这些武器,也是迟迟不能到位。
毕竟,在二战中被打烂的苏联并不敢轻易招惹美国。然而短短几个月,志愿军就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在飞虎山、在松骨岭、在长津湖,我军将士穿着单衣,光着脚,在零下40度的酷寒中同美军的飞机大炮坦克搏杀。
他们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一切不光震惊了世界,也让斯大林刮目相看,他从心底认可了志愿军,认可了中国共产党人,并当即下令,在1951年3月之前,完成中国同志36个步兵师的全部装备,还要立刻送过去三千辆汽车!
此后,对中国军队的要求,斯大林几乎是有求必应,大批的苏制装备源源不断运往朝鲜前线,甚至还派出了飞行员,并帮助我们组建了12个空军师。
中苏关系也进入了全面蜜月期,抗美援朝战争结束,苏联依然全力援助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对中国进行了156项工业化援助,要知道抗美援朝之前苏联只答应50项。
苏联专家援助我国
这156项大型项目还是因为当时我国工业底子太差,接受不了更多的,不然的话这个数字会更大。巅峰时期苏联共派驻了5000多名专家在华帮助建设。
因为苏联的援助,我国的全面工业化道路至少提速了十年,不得不说,这些都是当年血洒朝鲜的志愿军将士们用生命换来的。
#瞭望中国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