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久攻不下,俄军终揭惊人真相:6国雇佣军集结,墨西哥人竟也杀入战场!

发布日期:2025-08-10 02:45    点击次数:158

在乌克兰东北部苏梅州,2023年7月,一支代号“米奎兹特利力量”的墨西哥分队刚安顿下来,俄军战机便精确锁定。随后的轰炸让这支分队瞬间消失,现场只剩下比索纸钞和队员铭牌。几乎同时,俄罗斯情报部门证实一个重要情况:来自美国、英国、格鲁吉亚、墨西哥、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六个国家的雇佣兵,已经与乌军混编,部署在苏梅州前线。这让俄罗斯终于明白,过去三年未能攻下基辅,不只是乌克兰本土抵抗顽强,更因为这场仗已经变成了一场“全球化”的冲突。

兵员告急,外籍顶上

乌克兰的兵力储备确实已见底。三年的消耗战耗尽了这个国家,乌军士兵的缺口高达三成。前线战场上,外籍雇佣兵的比例从去年15%激增到25%,在一些精锐部队,如乌克兰第47机械化旅,外籍战士甚至超过四分之一。

本土壮丁逃避兵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征兵人员像捕猎一样,在街头、地铁站、演唱会、商场到处找人。即便如此,军营里大部分是年纪偏大的士兵,年轻的要么在战场上牺牲,要么跑到国外躲避征召。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雇佣兵市场成了乌克兰政府维持下去的办法。2022年乌克兰国际军团刚成立时,吸引了两万多人报名,来自52个国家。但到今年,这个数字骤降到1000到2000人。不过,拉美裔战士的比例却反常地增加到一半。欧美志愿者因为伤亡太大,不愿再来,而经济压力逼着拉美人顶上去。

高薪酬是主要诱因。哥伦比亚每年有上万名退役老兵,他们回国后月收入不到100美元。基辅开出的每月3000到4000美元的合约,对这些军人来说是笔巨款。为了这份收入,他们踏上了可能回不来的路。2024年4月,俄罗斯情报机关甚至发现,美国私人军事公司在监狱里招募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的毒贩,条件是高薪和减刑。墨西哥外交部后来承认有8名公民在乌克兰打仗,其中3人已经阵亡,但对他们囚犯的身份选择了避而不谈。

在这条雇佣兵链条上,分工很明确:哥伦比亚人和厄瓜多尔人填补人手空缺,格鲁吉亚的退役军人带来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而美国和英国的特种兵则负责无人机操作和战术指导。

俄军应对:打援断路

面对日益复杂的战场态势,俄方渐渐发现,他们此前“消灭外国雇佣军”的简单战术不管用了。墨西哥分队刚被消灭,新的战士马上就补了上来,这让俄罗斯必须调整打法。俄军开始学习中国古老的战术:围点打援。

数据显示,大约95%的北约军援都是通过波兰边境的亚西翁卡机场转运的。俄方慢慢放弃了正面硬攻,转而选择用钳形攻势打击乌军的精锐部队。同时,俄军还开展心理战,不断放出总攻的消息,引诱乌军调动隐藏的军列,然后精确轰炸这些目标。他们还用便宜的无人机,一步步迫使乌军暴露雷达位置,紧接着通过巡航导弹进行饱和打击,让西方提供的装备还没上场就成了废铁。

西方供血,乌克兰买单

在这场全球化冲突的背后,北约国家的资金和装备是持续的支撑。俄罗斯最初以为,只要摧毁乌克兰本土的军工业体系就能赢得战争。后来才发现,援助的后方并非基辅本身,而是更广阔的北约地区。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今年1月,美国已经提供了669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并有55次武器调拨直接支持乌克兰。

与此同时,今年6月,北约32国在海牙峰会上宣布,将逐步把国防开支提高到GDP的5%,并新增资金专门采购美制武器供应乌克兰。俄罗斯方面将这种模式看作一个“商业计划”:美国的军火商因此获利,欧洲承担相关费用,而最终乌克兰成了这场巨大交易的消耗品。

残酷战场,大国博弈

随着战事推进,账本上血淋淋的数字让人清醒地认识到战场经济的残酷。尽管特朗普曾要求北约将军事开支提高到GDP的5%,但欧洲民众对援助乌克兰的热情却在下降。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的话很直接:“西方正用乌克兰人的生命来消耗我们,但最终倒下的只有他们自己。”

乌军精锐部队的装备损失状况令人担忧。以第47机械化旅为例,他们31辆美制M1A1坦克中,17辆被毁,4辆被缴获,剩下的10辆中,有7辆因为缺少零件而无法运作。在雇佣兵方面,因为战场死亡率飙升,每月3000美元的薪水开始失去吸引力。一名哥伦比亚雇佣兵在手机视频中低声说:“当死亡近在咫尺,愤怒充斥我的全身……”这些被钱驱动的战士,最终在血肉横飞的现实中清醒过来。俄罗斯外交部的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超过6500名外国雇佣兵在乌克兰战场上丧生,其中拉美国家的士兵占了很大比例,而哥伦比亚籍士兵在拉美雇佣兵中数量最多。

在更广阔的层面,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俄罗斯的态度近期有巨大转变。今年7月14日,他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时表示,如果俄罗斯在50天内不与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俄罗斯征收“非常严厉”的关税和次级关税,并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等军事援助。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今年7月26日也表示,特朗普等待俄罗斯采取行动结束冲突的耐心正在消失。

今年7月28日,特朗普在苏格兰公开表示对普京不满,称“对普京十分失望”,并考虑将俄乌达成和平协议的期限从50天缩短到10到12天。他直接说:“我打算从今天起设定一个新的最后期限,大约是10到12天。没有理由再等下去了……我们根本看不到任何进展。”对于特朗普这些话,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很快回应,他在社交媒体发文称,特朗普正在玩“最后通牒”的游戏,不论是50天还是10天,每一次新的“最后通牒”都是把战争推进一步的威胁。

不过,在另一个问题上,特朗普又表达了与俄罗斯相关的态度。今年7月25日,他从白宫前往苏格兰时对记者说,他希望维持《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中设定的美俄战略核武器部署上限,称“一旦取消核武限制,麻烦就大了”。这是特朗普今年1月上任以来,第一次表示希望维持这项条约。这项条约在2011年生效,是俄美之间唯一的军控条约,原本有效期10年,后来延长到2026年2月5日。但俄罗斯总统普京已在2023年2月签署法律,暂停履行这项条约。

结语

那支墨西哥分队的覆灭,仅仅是这场由全球雇佣兵填补、西方资金和装备维系的“全球化”消耗战的一个缩影。拉美雇佣兵的军事参与,最终不过是更高层次战略博弈中的一笔开销。我们看到,北约的会议室和华盛顿的军工厂,才是基辅能够维持下去的真正支撑,但高昂的代价也让这种支持面临持续的挑战。战争的残酷现实迫使所有参与方不断调整策略,而美俄在核武条约上的互动,则提示着这场冲突背后更深远的全球战略稳定考量。这场冲突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它对全球的影响已无法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