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馆的空气里总有一股特殊的味道——汗,橡胶,还有喧嚣。有时候,这喧嚣会变成一种奇怪的安静,比如外界突然将某个人、某句话放大,打磨成了“宣言”,镶嵌在意想不到的位置。就拿最近的事来说,一个据说由勒布朗-詹姆斯署名、刊发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篮球是连接彼此的桥梁》,成了不少人的谈资。事后,《The Athletic》记者和ESPN等多方去追溯真相,得出的结果看似只是“一个名字用错了地方”,可实际情况,恐怕比这个要复杂许多。
如果你是詹姆斯,看到自己在中国行的集体采访内容,被组装成一篇中文署名投稿,还被放在中国权威媒体头版,心情会如何?会觉得受宠若惊、觉得荣耀加身,还是觉得被擅自“代言”,有些头大?这个小小的假设问题,现实中竟然成了一连串国际媒体轮番追问的核心线索。胡编滥造还是语境误会?内容倒没什么可争议的——“篮球是一座连接彼此的桥梁”,这类话语,无论放在东西方,都算是标准的外交辞令,也是篮球明星惯用的公关用语。
让我这个旁观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拉一遍。詹姆斯在中国行期间,分别在上海和成都,接受了包括《人民日报》记者在内的多家媒体集体采访。他谈论篮球、跨文化交流、2012年老友重逢,说的那些话都没什么秘密,现场媒体、录音资料、翻译对照,想作假也不容易。而之后,《人民日报》把采访内容整理成文,并将詹姆斯署名作为“作者”刊发在国内报纸。只是文章底部也写明,这篇稿件“经本报记者编辑整理”。在中文媒体界,这种“整理”手法并不罕见,但在英文语境与NBA明星IP高度敏感的舆论场,就变味了。
两位接近詹姆斯的人士明言:他没写稿子,也没有授权谁做个人专栏,只是说了一些常规互动的话。这些言论大部分本来就是给所有媒体的,没有任何专供或定制。比起欧洲足球圈里那些逢采必声明“此言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不代表俱乐部”等法律语气,NBA球星对媒体的话其实更开放随意。当然,这种随意,在跨文化编辑、翻译、传播的路上,很容易产生奇妙误会。
美联社报道一出,“詹姆斯为中国官方媒体撰文”这个说法很快席卷了评论区。保守派媒体抓住不放,用来批评球星与中国“走得太近”;ESPN等主流美媒拼命给詹姆斯澄清,强调一切只是“采访被剪辑”,并非署名专栏。多个人、多个版本、多个语境,堆叠出媒体世界的高反差——一篇并不激进的外交辞令,被标签为“政治角力的斡旋信号”,背后既有误读,也有操弄。看起来像儿童玩具里的拼图,结果动了谁都觉得丢了块最重要的零件。
说到这里,不得不承认,职业媒体人与公众人物之间的游戏,跟刑侦现场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场勘验讲究证据,每一句供述、每一张照片都要对得上物证。可越靠近真相,越发现人话的弹性,比篮球上的橡胶还大。一个记者希望稿件“有信服力”,一个球星希望自己“被准确呈现”,编辑要考虑版面和传播量,PR团队得想办法消解一切潜在的麻烦。每个人都说“依规操作”,最后作品像是大家合作造出的“黑箱玩具”,合上盖子谁也说不清里面的机制。
讲到翻译和整理,业内人都明白——原意、语感、语境之间,如同DNA的三螺旋,有必然连接也有天然错位。詹姆斯本人的表述、记者现场理解、后期编辑的再加工,外加一次跨洋翻译和文化语境切换,诞生的“署名文章”,就像高龄剖腹的孩子,既有亲缘也有距离感。难怪ESPN要出来补刀:“詹姆斯并没有写专栏,是采访话语被汇总拼贴的。”可对于普通读者,署名就是署名,很少有人追究这几百个字的“诞生史”。
一些冷僻的小插曲,也值得玩味。比如,那几位被咨询的中文翻译,虽说三人三说,意思却高度一致——“文末确实署了名,也标明了采访和编辑”。这倒是比某些警情通报有诚意许多。只不过,署名一旦见报,舆论就会选择性失明,“名字在这就是你说的”。至于各方怎么辩解,似乎只会成全语言游戏的大循环。如果说尸体会说话,职业习惯逼着我们每次验尸都必须超越字面,这段“詹姆斯发表专栏事件”,其实只是国际信息市场又一次验身份的仪式——受害人清醒,读者懵懂,疑点依然钉在现场。
站在职业视角,这件事既没有明面上的犯规,也够不上什么跨国大案。但它生动提醒我们:媒体“署名”与内容归属,在不同制度、不同语境下的标准,可能天差地别。在国内,署名常用于体现采访对象分量与公信力,编辑加工也是行业习惯;而在国际新闻格局里,署名意味着作者承担全部言论后果,更别提像詹姆斯这种“带货宇宙级”的超头IP。
我的结论不会是“谁对谁错”。毕竟,每段新闻都像一桩无尸杀人案,现场证据指向很多,但动机、后果早已分立。至于詹姆斯究竟该不该对此有异议,《人民日报》有没有必要进一步标明“编辑整理”,这既是专业规范问题,也是传媒伦理话题。更有意思的是,等下次国际大咖访华时,类似的“署名”还会不会再现?到时候,他是不是该在每一次采访前自带律师和翻译,把每句简简单单的“桥梁”也分门别类注册成专利?
你认为,大象和地鼠该不该用同一种“规则手册”来定义彼此的边界?在全球传播越发无缝的今天,署名、授权、归属和剪辑边界,是不是也到了重新划界的节点?看着键盘上的字母,我有点怀疑,“篮球是桥梁”这句话,到底是安慰了谁,又给谁修了一座意想不到的迷宫?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