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要抢编剧饭碗?输入提示词就能生成长视频,成本直降98%!

发布日期:2025-10-10 22:13    点击次数:188

最近,一个消息在网上悄悄传开了,可能很多人还没注意到,但这事儿没准儿会改变我们以后看电视、看电影的方式。

香港的TVB电视台,就是我们从小看到大的那个,最近用人工智能,也就是AI,制作了一部青春爱情短剧。

特别的地方在于,从剧里的男女主角,到故事的每一个场景,甚至是配音,全部都是AI一手包办的。

最惊人的是成本,这么一搞,制作费用直接降低了98%,换算下来,等于省了将近五个多亿的港币。

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都懵了,这不就是在说,以后拍电视剧电影,可能根本用不着那么多真人编剧、导演和演员了吗?

大家手里的饭碗,是不是真的要被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程序给抢走了?

这事儿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其实技术的发展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我们得先回忆一下,最开始AI做视频是个什么德行。

那时候,让AI生成一段视频,体验感真的不太好。

你给它一段话,让它生成个五秒钟的画面,可能得等上好几分钟,泡杯茶回来都不一定能好。

而且生成出来的东西,经常奇形怪状,画风突变,人物的脸一会一个样,动作僵硬得像是木偶戏。

最让人头疼的是,这个过程是单向的,就像是去一家只能盲点的餐厅,菜上来了,不好吃也不能退,不满意?

那就只能把指令全部删掉,从零开始,重新再等一次。

这种体验,让很多人觉得AI视频不过是个新奇的玩具,离真正的影视制作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国内的科技公司百度,推出了一款名为“蒸汽机2.0”的视频生成模型,这个名字就很有意思,让人想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充满了颠覆性的味道。

它解决了一个核心痛点,就是把过去那种“我说你做”的死板模式,变成了“我们边商量边改”的互动模式。

现在,创作者只需要给它一张图片和一些简单的描述,比如说“一只黄色的小鸭子在湖里游泳,水面有波纹”,AI就开始实时生成画面。

创作者可以一边看着生成的过程,一边随时调整自己的想法。

如果觉得水波不够自然,可以立刻下指令让它更真实一点;如果想让小鸭子游得快一点,也能马上修改。

这感觉,就像是从过去那种拍完照要等好几天才能冲洗出来的胶卷相机,一下子升级到了可以实时看到取景效果、随时调整光圈快门的数码单反,而且你身边还站着一个能瞬间理解你所有想法的超级摄影师。

这种实时交互的背后,是一种叫做“移动缓冲区”的技术,简单理解就是AI学会了一心多用,能同时处理粗糙的草图、画到一半的画面和最终的精修成品,所以才能让你随时插手修改。

解决了怎么让AI“听话”的问题,接下来就要面对一个更大的挑战:怎么让视频变得更长?

这可不是把几个短视频简单拼在一起那么容易。

之前AI生成的片段,就算再怎么惊艳,也只是一个好看的镜头,没法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部电影如果每隔几秒钟,主角的样子就变一点,场景的风格也跟着变,那观众肯定看不下去。

所以,要制作长视频,AI必须翻过三座大山:第一个是画面的一致性,第二个是动作的连贯性,第三个是高得吓人的成本。

一致性,就是要保证视频里的人和物,从头到尾都保持同一个样子,不能第一分钟主角是个瓜子脸,到了第十分钟就变成了圆脸。

连贯性,指的是故事和动作要符合逻辑和物理规律,比如小鸭子在水里划水,水面就应该有相应的涟漪,不能像变魔术一样凭空移动。

而成本问题,是最现实、也是最致命的。

视频生成这种任务,计算量的增加不是线性的,而是平方级的。

打个比方,生成10秒视频的成本如果是100块,那生成20秒的成本可能就不是200块,而是400块。

如果要生成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所需要的计算资源会变成一个天文数字,足以让最顶级的电脑都吃不消。

百度这个“蒸汽机”模型,就是用了一系列巧妙的方法来攻克这些难题的。

比如,为了保证一致性和连贯性,他们用了一种叫“历史参考帧”的技术,意思就是AI在生成新的一帧画面时,会不断地回头看看自己前面生成的内容,确保人物和场景都对得上号,这样整个视频看起来就非常流畅自然。

他们还推出一个特别实用的“首尾帧功能”,用户只需要提供视频的第一个画面和最后一个画面,再加上一些文字描述,AI就能自动“脑补”出中间所有的过程。

比如,你给它一张平静水面的照片,和一张士兵从水里探出头的照片,AI就能生成出士兵屏住呼吸、缓缓浮出水面的完整镜头,那种紧张的气氛和逼真的效果,足以以假乱真。

技术的突破,很快就被商业世界敏锐地捕捉到了。

国内的视频平台爱奇艺就公开表示,AI颠覆整个视频行业的时代即将到来,他们甚至已经有了明确的时间表,计划在2026年就上线第一批由AI制作的、时长超过15分钟的影片。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请来了香港电影界拿过奥斯卡奖的著名摄影师鲍德熹进行合作。

这一步棋走得非常聪明,因为鲍德熹几十年的电影拍摄经验和艺术审美,恰好可以弥补AI目前在艺术创造力上的不足。

他可以“教”AI如何运用光影,如何构图,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来表达情感,让冷冰冰的技术,也能产出有温度、有灵魂的作品。

当然,说到这里,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AI视频目前还面临着不少挑战。

最大的一个门槛,可能就是艺术性。

现在的AI,本质上是一个极其强大的模仿者,它可以学习分析成千上万部电影,然后生成一个看起来很像电影的视频。

但是,它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喜怒哀乐,什么是人性的复杂吗?

它能创造出像经典电影里那种一个眼神就包含千言万语的表演吗?

这恐怕是AI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做到的。

另外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观众和广告商,真的愿意为纯AI制作的内容付费吗?

我们去看一部电影,很大程度上是被导演的思想、演员的表演所打动,如果这些核心的创作环节都被AI取代了,作品的吸引力还在不在,这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好。

有行业分析师就指出,爱奇艺虽然积极布局,但其商业模式仍然依赖会员和广告,而用户和广告主是否买单,还是个未知数。

尽管有这些疑问,但一个不可否认的趋势是,影视创作的门槛正在被AI技术极大地降低。

过去,拍电影、做视频是一件非常专业、需要庞大团队和昂贵设备才能完成的事情。

而现在,随着AI工具的不断进化和普及,未来可能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个好的创意,人人都能成为导演,把自己脑海中的故事变成生动的影像。

这对于无数有创作热情但缺乏资源的普通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就像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拍照录像一样,AI视频技术的成熟,也可能催生出全新的内容形态和创作生态。

我们正在从一个单纯的“内容消费者”,转变为一个可以参与其中的“内容共创者”。

这个变化已经悄然发生,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重要的不是担心饭碗被抢,而是思考如何去了解和使用这些新工具,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