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庶子继位?这帮键盘侠把古代礼法理解全错了!

发布日期:2025-07-13 05:31    点击次数:180

网上总有些半桶水的“历史专家”,一提到朱元璋立朱允炆当皇太孙这事儿,就开始指手画脚,说什么朱允炆是庶子,凭啥越过嫡子朱允熥当储君?这不是胡扯嘛!

说句实在话,这帮人连古代嫡庶制度的基本常识都没搞清楚,就敢在那儿大放厥词。今天咱就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个明白,看看到底谁才是真正不懂礼法的那个!

这些人的“理论依据”根本站不住脚

这帮所谓的“懂行人”最爱拿纣王和微子启的故事说事儿。他们振振有词地说:微子启出生时他妈还是妾,纣王出生时他妈已经是正妻了,所以微子启是庶子,纣王是嫡子。按这套逻辑,朱允炆出生时他妈吕氏还只是东宫次妃,所以朱允炆就是庶子。

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错得离谱!

这帮人犯了个致命错误——断章取义!他们只知道《吕氏春秋》里那几句话,却不知道人家写这个故事是干啥用的。

《吕氏春秋·当务》把纣王和微子启的事儿记录下来,最后来了一句狠话:“用法若此,不若无法”——以这种方式论嫡庶,还不如别论嫡庶了!

懂了吗?这明明是个反面教材!《吕氏春秋》整个这一篇都在列举各种反面案例,就是告诉后人这样做不对。结果这帮“专家”倒好,把反面教材当成了金科玉律。

更搞笑的是,关于微子启和纣王的关系,各家史书说法还不一样呢。《史记》说他俩是异母兄弟,《孟子》干脆说微子启是纣王的叔叔。如果他们压根就不是同母兄弟,那这套理论还有个屁用?

再说了,就算这事儿是真的,那也是商朝的规矩,后世用的可是周礼!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这不是闹笑话嘛?

历史案例打脸这些“砖家”

别光说理论,咱来看看实际案例。从秦汉开始,母亲扶正之后,她之前生的儿子照样算嫡子,这事儿在史书上多了去了。

最典型的就是武则天的四个儿子。李弘和李贤是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后生的。按照那帮人的逻辑,李弘李贤是庶子,李显李旦才是嫡子对吧?

可实际情况是啥?李治直接把李弘立为太子,理由就是他是嫡长子!李弘当了19年太子,地位稳得不行,那两个“真嫡子”弟弟连个屁都放不出来。李弘死后,太子位还是传给了同样是昭仪时期生的李贤,而不是什么“真嫡子”李显。

汉武帝刘彻更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出生时他妈王娡只是个夫人,妥妥的庶子,还是第10个儿子。可汉景帝为了让他当太子,直接把王娡立为皇后,刘彻瞬间变成嫡长子,名正言顺当上太子。

还有明英宗朱祁镇,出生时他妈孙氏也只是贵妃,后来才扶正。但《明英宗实录》开篇第一句话就说他是嫡长子!这还不够明白吗?

朱允炆的嫡子身份铁板钉钉

说了这么多,再回到朱允炆身上。他妈吕氏扶正后,朱允炆自然就成了嫡子,这在整个明朝都没人质疑过。

朱元璋立他为皇太孙的诏书上,白纸黑字写着:“嫡孙允炆”!明朝那帮大儒能为了礼法问题跟皇帝打得头破血流,他们会在这种基本问题上糊涂?

要知道,明朝文官对礼法的重视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嘉靖能不能叫自己亲爹“爹”,万历能不能立三儿子当太子,这些事儿都能引发朝堂大战。在这种环境下,大儒们说“皇孙世嫡承统,礼也”,朱元璋在诏书上写“嫡孙允炆”,这还不能说明问题?

真正的争议点在哪里

其实朱允炆能不能继位,真正的争议不在于他是不是嫡子——他就是嫡子,这没得争。真正的问题是: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到底谁优先?

朱允炆是朱标和继室吕氏的儿子,朱允熥是朱标和原配常氏的儿子。当原配嫡子碰上继室嫡子,继承顺序是按年龄排,还是原配优于继室?

朱元璋给出的答案是按年龄排,年长者为先。可这个选择是不是所有人都认账,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别再被这些伪专家忽悠了

说到底,网上那些拿着半瓶醋晃荡的“历史爱好者”,连基本的史料都没看全,就敢在那儿指点江山。他们不是真正想讨论历史,而是想显摆自己“博学”。

咱普通老百姓看历史,图个乐呵就行,可别被这些人带偏了。真想了解历史,还得多看正经史书,多思考,别被那些似是而非的说法给忽悠瘸了。

朱允炆的嫡子身份,在当时就是铁板钉钉的事儿。那些说他是庶子的人,要么是真不懂,要么就是故意混淆视听。反正咱心里得有个数,别跟着瞎起哄。

你们觉得呢?对于这种断章取义的“历史科普”,是不是该好好打打假了?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看看大家对这种现象怎么看。#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