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社会,名字就是你的第一张牌,也是你的第一道枷锁。有的人削尖了脑袋想在名字前头加上“皇家”“国际”,显得自己血统高贵;有的人则拼了命想把名字里的“屯”和“村”给抠掉,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泥腿子的出身。
这事儿,宇树科技就玩得明明白白。
就在不久前,这家在机器人圈子里已经算得上腕儿的公司,又双叒叕改名了。把“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里的“杭州”两个字,咔嚓一下,给删了。现在工商变更流程正走着呢,等办完了,它就叫“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就两个字,没了。
你以为这是小事?天真。这背后是一套冷酷又现实的资本逻辑,一个顶着地域标签的公司,就像一个始终强调自己是“某某村第一帅”的靓仔,在国际选美大赛上,评委们只会觉得你格局小了,哪怕你真的帅得惊天动地。
尤其是对一个正把脚伸进资本市场门缝里,准备用钱把门踹开的公司来说,去掉“杭州”这两个字,无异于向全世界的投资人喊话:老子不是地方队,老子是来打世界杯的。
这操作骚就骚在时间点上。今年7月,中信证券就领着宇树科技开始了上市辅导,现在正是冲刺阶段。按官方说法,年底前就准备把上市申请递上去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去地域化”,就是为了在踏进交易所大门的那一刻,能有一个更“全国化”、“全球化”的公众公司形象。说白了,就是为了让估值更好看,让韭菜,哦不,是让投资人,觉得这钱花得值。
魔鬼,藏在细节里。今年5月,他们才刚从“有限公司”升级成“股份有限公司”,那是资本化的第一步。现在,又把地域标签撕掉,这是资本化的第二步。一步一脚印,节奏踩得比你蹦迪都准。
当然,想让资本市场买单,光靠改个名是不够的,你得有真东西。
宇树科技这家公司,就是个典型的技术宅逆袭的故事。2016年,创始人王兴兴在西子湖畔捣鼓机器人,那时候人形机器人这玩意儿听着比元宇宙还虚。但人家就硬着头皮干下来了。快十年过去了,这家公司活下来了,而且活得相当滋润。
王兴兴自己透露,2024年公司营收已经干到了10个小目标,也就是10亿。更关键的是,他们是机器人行业里为数不多能盈利的。朋友们,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他们不是靠烧投资人的钱续命,而是真的能靠卖东西自己造血了。在一众还在PPT上画大饼的同行衬托下,宇树简直就是三好学生。
公司规模也从几个人的小作坊,扩张到了近千人的大部队。这种野蛮生长,靠的就是产品能打。
就在10月底,他们又发布了个新玩具,叫Unitree H2。身高1米8,体重70公斤,长得越来越像个人了。发布会上又是跳舞又是耍功夫,就差给你来一套闪电五连鞭了。这玩意儿可不是样子货,之前的H1机器人,就是国内第一个能跑起来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还上过央视春晚,给全国人民秀了一把肌肉。
从工业检测用的四足机器狗,到越来越灵活的人形机器人,宇树的产品线,就是一部现实版的“赛博朋克照进现实”。他们卖得最好的四足机器人,80%都卖给了搞研究、搞教育和追求酷炫的消费者,剩下20%才是在工厂里干苦力活。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的产品早就走出了杭州,卖到了全世界需要它的地方。名字里的“杭州”,早就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了。
所以这次更名,更像是一次“名实相符”的官宣。
而资本的嗅觉,比狗都灵。今年6月,宇树科技C轮融资的投资方名单,简直亮瞎眼。移动、腾讯、阿里、蚂蚁、吉利……互联网巨头、产业资本、国家队,能来的都来了,老股东还一个劲地跟投。这阵仗,说明在聪明钱眼里,宇树科技的故事,他们信了。而且是大信特信。
一个公司的名字,说到底,是给外人看的。当你的市场、你的用户、你的投资人遍布全球时,再顶着个地域前缀,就显得小家子气了。从“杭州宇树”到“宇树科技”,撕掉的不仅是两个汉字,更是束缚自身想象力的那道无形枷锁。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PPT上的机器人能上天入地,现实里的机器人出门先得找充电宝。电池续航、材料科学、自重控制、还有那个要命的成本,每一座都是压在所有机器人公司头上的大山。宇树描绘的未来,是让机器人三五年内玩转复杂的工业场景,三到十年后走进你家帮你端茶倒水、照顾老人。这饼画得很大,也很香,但要啃下来,还得掉几层皮。
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眼下,当宇树科技把上市申请文件递交给交易所时,全球资本看到的,将是一个不再有地域局限的“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背后,是一家中国科技企业对自身市场地位的清醒认知,和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野心与底气。
两个字的差别,有时候,就是一个时代。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