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的荷兰海牙,北约32个成员国达成了一项足以改写全球安全格局的决定:到2035年将各国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这一数字是当前2%目标的两倍多,其中3.5%用于武器装备等直接军费,1.5%投入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声称这是应对“俄罗斯长期威胁”的必要举措,而西方媒体直言议程是“为特朗普量身定制”——这位美国前总统自2019年起就不断施压欧洲提高军费。
当北约峰会落幕的灯光熄灭,克里姆林宫却亮起了深夜的灯火。几乎在同时,俄总统普京紧急召集高级将领举行闭门会议。北约的“5%军费时代”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俄乌战场的泥潭,涟漪正在迅速扩散。
欧洲各国财政部门的计算器此刻正飞速运转。法国需要每年增加数百亿美元军费,德国要将现有902亿欧元国防预算提升近一倍至1627亿欧元——这笔钱相当于其联邦预算的34%。而意大利、法国、比利时三国公共债务已分别高达GDP的135%、113%和105%,法国总理弗朗索瓦·贝鲁警告国家面临“债务压垮”风险。标准普尔预测,仅实现3.5%核心军费目标,欧洲北约国家就将新增2万亿美元债务。
裂痕已在北约内部蔓延。
西班牙公开拒绝达标,其国防开支仅占GDP的1.28%;比利时尽管承诺购买F-35战机和护卫舰,但当前军费占比仅1.29%,位居北约倒数第二。波兰成为例外——这个与俄接壤的国家已将国防支出提升至GDP的4.7%,并全力支持5%目标。军费分歧背后,是欧洲安全自主权与美国主导权的拉锯:特朗普政府不仅模糊化处理对北约集体防御条款的承诺,还威胁对反对国实施贸易惩罚。
北约的军事机器加速轰鸣之际,俄乌战场硝烟未散。7月23日,俄乌第三轮直接谈判在伊斯坦布尔举行,双方交换了各250名战俘。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视频讲话中强调:“优先事项是为领导人会晤做准备”,乌方提议8月底前举行俄乌领导人会议,甚至邀请美土元首参与。但俄总统助理梅津斯基当场泼下冷水:“领导人会晤时机目前并不成熟”——克里姆林宫显然不愿在战场优势期坐上谈判桌。
战场与谈判桌的博弈同步上演。
就在谈判前夕,俄军动用426架无人机和24枚导弹对乌发动空袭;乌军则还以颜色,派遣无人机袭击莫斯科机场,导致数千旅客滞留。这种“导弹与外交齐飞”的态势印证了分析人士的判断:泽连斯基主动和谈实为拖延战术,目的是争取时间重整军备,而普京显然看穿这点,拒绝放缓夏季攻势。
北约军备扩张的矛头直指俄罗斯。若32个成员国全部达标,联盟年度军费总额将突破2.15万亿美元——相当于2024年全球军费开支的64%,是中俄两国军费总和的5倍。更令莫斯科警觉的是,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峰会宣布乌克兰入约道路“不可逆转”。这种“枪炮抵到鼻尖”的态势,让俄方此前“北约不东扩”的核心安全诉求彻底落空。
中国对北约扩张发出严厉批驳。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指出,北约军费已占全球55%却仍要提升,实质是“为肆意越界扩权、图谋东进亚太寻找借口”。当北约以“应对中国威胁”包装其野心时,北京则强调自身“始终是世界和平建设者”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北约峰会落幕当夜,普京紧急召集俄军高层。西方分析师推测会议核心议题有二:评估北约新军费对俄乌战局的中长期影响;制定应对乌克兰获得“准成员国”待遇后的军事方案。莫斯科最担忧的或是泽连斯基在北约峰会上争取到的新筹码——他要求盟友每年拿出GDP的0.25%援乌,一旦实施将带来约400亿美元军援,德英等国更承诺在乌建立军工生产线。这些资源若到位,可能将俄拖入更漫长的消耗战。
当北约各国为5%的军费目标焦头烂额地筹钱时,克里姆林宫的灯光在深夜依然明亮。普京的紧急军事会议或许正在推演这样的未来:北约军费飙升的背后是射向乌克兰的更多导弹;泽连斯基收到的400亿美元支票将化作前线俄军士兵的噩梦;而“不可逆转”的入约进程,正把俄罗斯与西方最后的缓冲地带变成永久火药桶。
这场由军费数字引发的连锁反应,终将在乌克兰的土地上炸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