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湖北省体育代表团确认:郑钦文因右肘术后恢复未达比赛要求,正式退出第十五届全运会网球女单与女双项目。这位刚刚在巴黎奥运会上为中国赢得女单金牌的新星,自温网后接受手术,复出之路几经波折。她在中网复出后再度因伤退赛,如今又缺席全运会,令人惋惜。
但这一次,舆论没有苛责。人们谈论的不再是“为何不能咬牙坚持”,而是“理解”“支持”“早日康复”。这种变化看似细微,却标志着中国体育文化的一次深层转变——我们终于开始学会,不再把“带伤参赛”当作一种必须的荣耀。
过去,运动员的“硬扛”几乎是一种默认规则。人们熟悉这样的叙事:某位选手赛前打封闭上场,带伤拼完比赛,哪怕倒在终点线前,也被誉为“英雄”。这种精神固然令人动容,但它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将牺牲等同于价值的集体心理。仿佛只有付出身体代价,才配得上掌声与认可。
郑钦文的退赛,打破了这种惯性。她的决定并非出于个人意愿的退缩,而是医疗团队基于专业评估的结果:右肘尚未恢复到能承受高强度对抗的水平。强行参赛,可能导致伤势恶化,甚至影响整个职业生涯。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保护。
她不是唯一做出这样选择的人。女篮中锋李月汝因左膝二次受伤,退出全运会广东队阵容。她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做自己,而不是解释自己。”这句话轻描淡写,却有千钧之重。她曾面对“为什么不为家乡出战”的质疑,也曾承受“不够拼搏”的非议,但她选择相信医学判断,把未来放在眼前的成绩之前。
同样,谷爱凌在2025年冬季极限运动会受伤后,也宣布退出哈尔滨亚冬会。她的理由很直接:不想让一次短期赛事,毁掉长期的竞技状态。这些顶级运动员的共同点是,她们不再把“上场”本身当作唯一目标,而是把“可持续的竞技生命”作为更重要的衡量标准。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体育管理理念的进化。过去,运动员的参赛决策往往由教练组或行政指令主导,医疗意见常被置于次要位置。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退赛决定是由医疗团队主导的。郑钦文、李月汝、王钰栋等人的退出,无一不是建立在专业评估基础上的理性选择。这说明,科学正在真正进入体育决策的核心。
更值得欣慰的是,公众的态度也在改变。当李月汝被质疑时,更多声音站出来为她辩护:“运动员不是机器,他们也有身体极限。”当郑钦文退赛,评论区不再是“可惜”,而是“保护好自己,未来更长”。这种共情的建立,意味着我们开始把运动员当作“人”来看待,而不是仅仅作为“代表”或“符号”。
当然,这种转变仍不彻底。青训体系中,年轻球员因赛程密集、恢复不足而频繁受伤的现象依然存在。U22国青队的彭啸、刘诚宇、李新翔等人,因膝伤、肌肉损伤陆续退出熊猫杯,暴露出基层体育在负荷管理上的短板。但至少,顶层的变化正在发生——从国家队到地方队,从运动员到公众,我们正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共识:健康不是代价,而是前提。
短道速滑选手刘少昂曾在世锦赛中被冰刀划伤左膝,伤口长达五厘米。他坚持参赛,但前提是国家队医疗组反复评估、换药、加压冰敷、加固保护。这说明,即便是“坚持”,也不再是盲目的硬撑,而是建立在科学控制下的风险管理。真正的勇气,不是无视伤痛,而是在知道风险的情况下,依然做出对自己、对团队最负责任的选择。
郑钦文没能出现在全运会赛场,但她留下的影响并未消失。她在备战期间曾与湖北青年队员交流训练经验,被队友称为“精神标杆”。她的存在,不只是靠出场得分来证明的。她的退赛,反而成为一堂生动的课:顶级运动员的价值,不仅在于赢下比赛,更在于他们如何定义比赛的意义。
体育的本质,是人的突破与超越。但如果这种超越是以摧毁身体为代价,那它终将难以为继。我们曾经崇拜那些“轻伤不下火线”的故事,但现在,我们更愿意看到一个运动员,在伤愈后依然能站在巅峰。
郑钦文的退赛,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信号。它告诉我们:中国体育,正在学会尊重科学,尊重个体,尊重长远。这或许比一枚金牌,更值得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