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黑海舰队的码头边,现在停着一个只剩外壳的庞然大物。名字还在,叫“康斯坦丁·奥尔尚斯基”号,但它早就不是一艘能出海的舰了。你要是真上去看,水密门没了,舷窗密封拆走,舱内空得像仓库,连舰艏的坦克舱盖和登舰坡道都不见。照片已经说明一切,这船是被拆到骨头的状态。
时间往回拉到2014年3月,多努兹拉夫湾。它和另外六艘乌克兰舰艇被困在这里。俄方是怎么封锁的?用几艘老旧船,直接沉在要道上,卡死出口。3月20日下了最后通牒,意思很明白,或者倒向俄罗斯,或者弃守。舰员最后选择继续效忠乌克兰。几天后,3月24日,约两百名俄军登上这船缴获。只是发动机和电子系统早就关停,拿到手就是块不能直接开走的铁疙瘩。
这船是1985年在波兰造的775项目大型登陆舰,吨位在乌海军同型舰里算大的。原本能直接把海军步兵和装备送上海岸,不用码头。以前参加过北约海上安全行动,也参加过国际演习,是乌海军舰队里很显眼的那种船。到了2014年秋,它被送去塞瓦斯托波尔的黑海舰队设施,名义上要去基伦湾第13修船厂维修。外面看起来是“维修”,实际是另一套逻辑,当零件库。
同型的795项目舰还有在服役的,零件紧缺怎么办?从不能出海的船身上拆。能用的先拿走,功能一块块丢,修复的可能几乎不存在。对它而言,留在码头的“意义”,就是随时可供拆解的资源。
到了2024年,故事突然有了新节点。乌克兰海军发言人德米特罗·普莱滕丘克在3月24日说,他们动用了“海王星”系统对这艘军舰进行了打击,并造成损伤,确认它已丧失作战能力。这次行动不止是它,“亚马尔”“亚速”“伊万·胡尔斯”加上它,一共四艘在同一次打击中被瘫痪。普莱滕丘克还给出当时的数据,黑海那片海域部署的13艘俄舰中,4艘被摧毁,4艘在维修,还有5艘保持作战状态。
很多人会问,一艘已经被掏空成零件仓库的船,打击它有什么意义。在战时逻辑里,这不是争夺当前战力,而是切掉一种潜在用途。维修码头不是纯粹停船的地方,也是零件流转的枢纽。供体船体一旦被彻底排除,等于断了后续维修的一个来源,这影响的是一串未来的维护计划。
这种情况不是孤例。2023年5月30日,俄方曾用远程高精度导弹在敖德萨港摧毁了乌克兰海军最后一艘在役的“尤里·奥列菲连科”。这船经历了投降、归还、更名纪念阵亡士兵等过程,最后在港口里被宣布击沉。2023年12月26日,费奥多西亚港的“新切尔卡斯克”号在乌方空中打击中受损,俄方说是抵御航空制导火箭弹时中招,乌方和盟友则当成一次显著战果。
这些节点背后,是一条清晰的线:在这种战区,海上力量会不断减少。减少的方式不只是沉没,还包括丧失能力、长时间维修、或者像“康斯坦丁·奥尔尚斯基”号这样被拆成零件库。战时维护队从一艘不能航行的同型舰上扒零件给能出海的舰,是常规操作。问题是时间和分配的竞赛,码头就成了潜在目标。
这也是为什么一艘没法修复的船仍会出现在打击名单里。它不仅是个铁壳,还意味着“还能如何被使用”的可能性。摧毁它,会影响后勤调度,甚至对士气和认知都有冲击。公开确认这种打击,本身就是信息战的一部分。
塞瓦斯托波尔的水面上,“康斯坦丁·奥尔尚斯基”号的时间线很直白:1985年建成,2014年被困、被缴获,长期停泊,逐步拆解,2024年导弹命中。每一步都是标准战时流程,没有戏剧化的转折,只有战争的消耗。它曾被设计为不用码头也能登陆,如今留在岸边的作用,只剩见证。
你看,这种长期消耗下,哪怕是一个空壳也会被算进下一步计划。所以这次打击,不只是对一艘船的终结,也是对敌方海上力量结构中的一个细节点的切断。乌方在一次行动中让四舰瘫痪,一支编队三分之一的战力直接没了。海上的现实就是这样摆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