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立场缓和?访华隐藏意图或欲诱使中国再支付两千亿

发布日期:2025-07-26 19:43    点击次数:187

一组数字反映出比口号更贴近现实的国际局势。7月,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三个月减少持有美债,累计减持金额已接近上千亿美元。而这时,特朗普对华的立场发生了巨大转变,美国媒体纷纷惊呼:“白宫内阁会议上,特朗普变成了唯一支持对华的温和派。”

高调示好,实则另有所图

最近,特朗普在对华政策上的突然变化成了国际财经媒体关注的热点。像《彭博社》《纽约时报》《金融时报》这些媒体都报道说,在一次内阁会议上,特朗普对中国的批评最少,甚至有高官在私下面吐槽:“特朗普对中国的态度转变,比起对其他国家的强硬,反而更让人费解。”

有白宫内部人士透露了一个重要信号——特朗普对于中美经贸问题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想要重演他首任期时和中国达成的“中美贸易协议”这样的成绩。他不再那么在意解决那些长期积累的不平衡问题,更注重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拍板敲定一份重量级协议。在他看来,200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仅能“修正”贸易数据,还能为下次大选增添不少筹码。

特朗普一再反复的做法让身边的幕僚们都觉得挺头疼,面对韩国、欧洲、墨西哥时,他总是不断挥舞关税大棒,但对中国却突然放慢了脚步,连美媒都说“伴君如伴虎”,他的表现前后完全不同。美国国内对于他的策略摇摆不定都充满疑问,可实际上,特朗普的算盘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2000亿协议”旧事重提

2019年10月,第十三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在华盛顿展开。2020年1月,中美正式签署了第一阶段协议,中国同意在2020到2021年期间额外采购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这样的大订单一度令特朗普在大选前底气十足,成为他拿来向选民炫耀“关税成果”的重要资本。

那会儿,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贸易压力,中国依旧相信能和华盛顿坐下来好好谈,当时的经验和自信都还没有如今这么老练。这期间,咱们企业确实大批量采购了美国的农产品、能源和制造业相关商品。美方在协议里尝到了“阶段性成果”的甜头,对中国而言,这堂课也让人印象很深。

特朗普再次提出类似的要求,试图推动中国再支付2000亿美元,但中国已经明确表态不会为美国的庞大债务买单。在外交角度和市场趋势双重影响下,中方在与美方谈判中的策略变得更加成熟,坚守对等、理性和可控的原则。

美国财政部在7月17日公布的数据中显示,中国已经连续三个月大量抛售美债。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三年累计减持美债分别达到1732亿、508亿和573亿美元。这一操作并非临时性决定,而是中国出于防范金融“武器化”风险的考量,对海外资产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主动调整。

美债市场上,日本和英国的资金虽有流入补位,可是随着特朗普关税新政即将于8月1日施行,市场预期美国通胀压力将加大,美联储加息可能性提升,美股和美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投资者对中美新一轮贸易摩擦的走向保持高度关注,资金追求避险的情绪也越来越明显。

美国国内金融圈早已对高关税的疲惫感表现得很明显。有多家大型产业联盟发出警告,如果美国继续对中国等多个国家加征关税,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反应,国际资金流动以及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都可能因此受到新的冲击。

高关税与“卡脖子”较量

8月1日,美国对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商品调整了关税,涨到25%,同时对中国的石墨加征了高达93.5%的反倾销税,再加上之前的关税,整体税率已经超过160%。表面上看,美方是为了打击中国石墨产业,实际上则是瞄准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链。

石墨在动力电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没有中国提供的高纯度石墨,全球电动汽车行业难以正常运转。美国汽车企业在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电池原材料几乎全部依赖中国进口。大幅征收关税意味着企业成本会飙升,企业承受压力不小,甚至可能直接波及到产能和股价表现。

作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和出口国,一旦开始实施出口限制,就会直接堵住美国企业的“咽喉”。国内的汽车、半导体等行业对这种潜在风险非常警觉。美国方面的“制裁”其实是为了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也是在试探自身产业链安全的底线。

特朗普表面上装作对中国“示好”。7月16日,他签署了限制芬太尼的法案,还高调感谢中国帮助控制毒品进入美国。表面上说得像是友好,但其实话里藏刀。他还要求中国加强立法,对芬太尼的制造商严惩不贷,变相地把美国毒品泛滥的问题归咎到中国身上。

这种“软硬兼施”的做法,一方面给自己的访华之行铺垫了积极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后续谈判争取更多筹码。有美国媒体分析,特朗普关注的重点,其实是推动中国回到谈判桌,从而给美国经济和他的选举增加一份“成绩单”。

在外交舞台上,王毅和鲁比奥在东盟外长会议期间短暂会面,被认为是美方试探中方底线的一次动作。美国各界都在密切关注中国是否会答应特朗普的访华请求。中国方面则坚持战略定力,不轻易做出“明确答复”,也不被美方的压力所左右。

稀土、石墨成为新焦点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对稀土、石墨等关键原材料出口的管控,把这些“命门”资源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稀土在高端制造、军事、电子等行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石墨则是新能源电池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强对中国的高科技领域限制措施,实施“技术封锁”。中国则通过控制稀土、石墨等资源出口,主动保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一旦这些关键材料的出口受到限制,全球产业格局或许会迎来大幅度的变化。

美国国内对此保持高度警觉。各大行业协会与智库频频发布报告,敦促政府采取更加理性的方式来应对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以免让本国陷入产业链被孤立的境地。

8月1日关税新政策即将实施,中美之间又步入一番“对抗、对话、再对抗”的循环。美国国内对特朗普采取对华“鸽派”路线的意见分歧明显,有部分高层担心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处于不利局面。

中国这边态度很鲜明,已经不打算“再掏2000亿美元”,表明自己不会继续为美国巨额债务兜底。接下来像减持美债、加强出口管控、加快产业链自主化,这些都成为我国的长期目标。这种做法力求保持对等、理性,一边积极备战可能的贸易摩擦,一边也没有把话说死,为今后高层对话预留了余地。

现在,中美之间的博弈让全球的资金流向、产业布局和技术传递都在发生重大调整。关税壁垒、技术限制、资源调控和金融政策相互影响,带来的变数明显增加,未来怎么走充满变数。

“访华”悬念与全球博弈

特朗普对华访问的意愿非常强烈,这背后不仅是他对中美贸易协议“成绩单”的迫切期待,也反映出他对美国经济现状的一种无声认同。美国既希望借助中国庞大的市场来支撑国内经济,还试图在一些关键行业上遏制中国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