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抄袭率网红血染戏台,用300万赔款拯救17个陌生人
血滴在青花瓷色的戏服上,像梅花,也像罪证。
西安易俗社的台下,年轻观众举着手机录像。她的鼻腔因为过度共鸣破了毛细血管,但《三滴血》还在继续。没人知道,台上这个唱到吐血的女人,半年前刚因为抄袭丢掉了300万粉丝。
97%的查重率。这个数字曾经像烙铁一样印在她脸上。
现在她站在这里,用嘶哑的嗓子唱着别人的戏,流着自己的血。好像在证明什么,又好像什么都证明不了。
这种荒诞感,大概就是现实的味道。
云南怒江的钢索在雨中晃荡。200公斤的雅马哈钢琴悬在半空,下面是湍急的江水。她坚持要亲自押运,工程队觉得她疯了。绳索故障,她在江心悬停了40分钟。
87万元,这笔钱的来源她没说过。但票据上的编号CNYF20230408721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官网可以查到。匿名捐赠,建造隔音音乐教室。
“让孩子听见do re mi不该是冒险。”她后来只说了这么一句。
但冒险的又何止是运钢琴。一个靠抄袭起家的人,突然开始做公益,这本身就是在走钢丝。
成都华西医院的病房里,渐冻症患者小敏想唱《孤勇者》。22岁,只能通过眼球移动表达。她连夜找来声学工程师,把麦克风灵敏度调到0.01帕斯卡级。
全球首例眼动演唱会。听起来很酷,实际上就是在一个充满消毒水味道的病房里,一个快要死的女孩用眼睛“唱歌”。
技术获得了国家残疾人辅具中心的收录,但小敏在三个月后还是走了。
有些救赎来得太晚。
郑州暴雨那夜,她被困在膝盖深的积水里,用防水袋包着录音设备。《暴雨自救指南》,不同方言版本,防水锤效应制作方法,静电触电器使用技巧。
声音通过手机传到被困的人群中。消防队统计,这些音频帮助600多人转移。但她差点死在那个录音棚里。
后来有人问她为什么冒险录制,她说:“反正我的声音已经不值钱了。”
这话听起来像自嘲,但可能是实话。
湖南耒阳矿区的尘肺病人排队做“声音义诊”。她带着专业听诊设备,记录肺部干湿啰音样本,建立早期病变音频数据库。
国家卫健委职业健康司官微致谢:“用声波筑起生命防线。”但她穿着白大褂的样子有点滑稽——一个学音乐的网红,在矿区装医生。
技能是现学的,动机说不清楚。
大凉山悬崖村的孩子们录制彝汉双语版《小王子》。她组建儿童广播剧团,所有收益进助学基金。教育部把这列入“推普攻坚”典型案例。
但报告里没有她的名字。这似乎成了惯例。
上海街头,视障者试用“听风者”APP。城市噪音被转化为方向提示音,导盲犬使用率在测试期间下降37%。工信部信息无障碍认证,证书编号TXWZA202309028。
她把城市的声音重新编排,变成盲人的导航。听起来很浪漫,但开发成本花了她两年积蓄。
敦煌研究院的古谱破译项目收到神秘资助。P.3808号琵琶谱,唐代《倾杯乐》通过AI声纹技术重现。她穿着数字敦煌色卡复原的青金石蓝演出服,但台下观众不知道资助者身份。
文化部官网评价:“让千年音律重响人间。”没有署名。
这种隐身术她越来越熟练。
法庭上,第17个胜诉案件宣判。江西考生小张终于洗掉“考场作弊”的污名。“清朗法律基金”资助的反网暴案例,成为高法第185号指导案例。
她用当年跌落时的300万赔付款设立这个基金。算账的话,300万粉丝的损失换来17个素人的清白。这笔买卖划不划算,她从来不说。
中科院声学所的实验室里,基于她声音样本开发的8kHz-12kHz频段干预技术,让北上广23个流浪动物救助站的攻击行为下降74%。数据发表在《应用声学》期刊2024年3月刊。
她的声音被用来拯救流浪猫。这个结果连她自己都觉得荒谬。
西藏那曲,海拔4500米。儿童合唱团用藏语唱着《格桑花》,她谱的曲。孩子们不知道作曲者是谁,只是觉得好听。
镜头里没有她。这大概是她现在习惯的位置——在所有故事的背后。
查重软件的界面上,她的道歉信仍然显示97%重复率。这个数字不会变了,像一块墓碑。
但在云南的山区音乐教室里,在成都的医院病房里,在郑州的积水街道上,在各地的法庭里,在上海的盲道旁,在大凉山的悬崖村,在敦煌的石窟里,在西藏的高原上……新的声音正在生长。
她偷走了文字,现在试图用声音还债。这笔账能不能算清,谁也不知道。
但至少,她还在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