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回应是否要求企业避用H20芯片

发布日期:2025-08-18 16:09    点击次数:69

中方对英伟达H20芯片的审慎应对:技术安全与产业自主的双重考量2025年8月1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回应路透社记者提问时,未直接确认“要求本土企业避免使用英伟达H20芯片”的具体措施,但重申中方一贯反对将科技问题政治化、工具化的立场。

这一表态背后,是中美科技博弈中技术安全与产业自主的深层较量。H20芯片从“特供中国”到“安全风险”的戏剧性转折,揭示了全球产业链重构下中国科技战略的坚定转向。H20芯片:从“特供”到“后门”的信任崩塌英伟达H20芯片本是美国为规避出口管制而设计的“阉割版”产品,

其算力较H100缩水超三分之一,却因“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定位成为中企采购重点。2025年7月,英伟达CEO黄仁勋高调宣布获美政府许可重启对华销售,看似为中美科技合作注入“暖流”。然而,仅半月后,国家网信办与工信部联合约谈英伟达,直指H20芯片存在“定位追踪、远程控制”等隐蔽功能,可能威胁中国人工智能平台、数据中心乃至军民融合项目的安全

。技术层面,H20芯片的“后门”风险并非空穴来风。专业分析指出,其芯片架构可通过特定指令触发地理围栏限制,使芯片仅在预设区域内运行;同时,芯片与地标服务器的交互数据可被用于追踪设备位置,甚至通过片上治理机制限制芯片在超级计算机中的使用。

更耐人寻味的是,英伟达在6月赴白宫与特朗普及情报系统高层闭门会晤后,才获得对华出口许可。这种“技术埋点”部署的猜测,与美国政府长期通过科技企业渗透他国网络空间的策略高度吻合。中方行动:从约谈到国产替代的加速面对H20芯片的安全风险,中方采取“技术检测+行政约谈+市场引导”的组合策略。

国家网信办要求英伟达提交详细技术自证材料,明确芯片是否存在后门模块,但英伟达仅以“产品安全可靠”的口头承诺回应,始终未提供实质性技术报告。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态度,加剧了中方对H20芯片的警惕。市场层面,中方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国产替代。

据内部通知,涉及政府合作的项目须立即停用H20芯片,这一举措直接冲击英伟达在华业务。据估算,H20芯片在华初步订单量超数十万枚,总价值超百亿人民币。如今,不仅订单面临取消,库存芯片也因“安全不达标”陷入滞销困境。

与此同时,中科曙光、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芯片企业迎来发展机遇,杭州、上海、深圳等地的智能制造基地加快扩产,多个国产AI芯片平台进入大规模测试阶段。全球产业链重构:技术安全成为新底线H20芯片风波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美科技博弈的缩影。

自2018年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将芯片作为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工具,先后出台多项出口禁令,限制高性能GPU和AI芯片流入中国。H20芯片虽打着“特供”旗号,却因掺杂不透明模块、能耗比低下(仅0.37)等问题,暴露出美国“技术牵制”的真实意图。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政府要求英伟达上缴H20芯片在华销售收入的15%,这一“技术保护费”模式开创了科技霸凌的先例。据估算,若H20芯片销售恢复正常,美国政府每季度可从交易中获利约10亿美元。这种将商业合作与政治利益捆绑的做法,彻底撕破了“自由市场”的伪装。

战略启示:自主可控是唯一出路H20芯片风波为中国科技产业敲响警钟:在核心技术领域,依赖外部供应终将受制于人。中方对H20芯片的果断叫停,不仅是对安全风险的回应,更是对“技术主权”的坚定捍卫。当前,中国芯片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28nm光刻机实现量产,14nm芯片工艺成熟,国产AI芯片在算力效率上逐步逼近国际先进水平。

这场风波也促使全球科技界重新审视技术安全的标准。许多国家开始呼吁建立独立检测与认证体系,避免成为美国“技术后门”的牺牲品。对于中国而言,唯有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H20芯片的“特供”闹剧,最终成为中国科技自主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