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华南城被法院正式颁令清盘,一夜之间成为继恒大之后被清算的最大规模开发商。曾经风光无限的物流地产龙头,如今却走到资产变卖、债权人诉讼的新阶段。这场“巨轮搁浅”,到底暴露了行业哪些深层问题?未来又有哪些可能的出路?
谁能想到,2021年末还获得国资纾困、引入深圳特区建发集团的大型企业,仅仅三年后就陷入如此境地。这背后的故事,不只是个案,更像是整个中国地产行业转型期的一面镜子。
一、财务结构失衡:现金短债比低至0.002
先看一组关键数据。截至最新报告期,华南城总资产875.51亿港元,总负债609.44亿港元——净资产只剩266.07亿港元。更扎眼的是流动负债高达411.27亿港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短债182.41亿,而账上现金及等价物仅有4114万港元。现金短债比只有0.002,这意味着每100块钱短期借款,公司手里只有2毛钱应对。
这种极端流动性紧张并非孤例。在陆家嘴金融交易会上,多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不少A股上市房企同样面临类似压力。例如金地集团(600383.SH)2024年一季报显示,其货币资金与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之比已降至历史新低。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状态下,一旦外部融资环境收紧,再融资压力陡增。
二、多轮转型未果:轻重资产切换难破局
回顾华南城的发展史,从最初工业原料交易基地,到综合商贸物流中心,再到电商平台和轻资产输出,每一次战略调整都伴随着市场环境剧烈变化。但无论是2014年引进腾讯探索商业模式创新,还是2019年底携手万达试图打造新业态,都没能彻底扭转盈利能力持续恶化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公司宣布保留部分优质物业(如物流仓储设施和酒店),计划出售约50%商品交易中心及全部住宅物业来缓解资金压力,但实际操作难度不小。一位券商首席向笔者透露:“目前二线城市投资性地产去化周期普遍超过24个月,即使账面价值557亿元未抵押投资性物业,也很难快速实现变现。”
三、国资救助效果有限:政策红利消退风险加剧
2021年底深圳特区建发集团以19亿元认购股份成为最大股东,被视为国资纾困典范。然而两年过去,高负债叠加销售回款下滑,“自我造血”能力始终未见明显改善。再看A股同行案例——荣盛发展(002146.SZ)去年获地方国企参股,但今年上半年依然出现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20多亿元,可见单靠资本输血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从政策角度来看,自注册制改革落地以来,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透明度要求提升,同时结构性去杠杆持续推进,使得高杠杆、高扩张模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外部融资渠道趋紧,则进一步放大了存量房企的偿付风险。“通胀利好所有资源类股票”的认知误区在这里也要纠正——实际上,在当前宏观调控背景下,仅靠通胀预期并不能带动房地产板块整体估值修复,还需关注ESG风险模型与产业链协同效应。
四、新旧政策条文对比分析
| 项目 | 旧规 | 2025新规 |
|---------------------|------------------------------|-------------------------------|
| 土地用途审批 | 地方政府主导 | 增设中央备案环节 |
| 企业融资审核 | 银行自主评估 | 纳入监管部门动态跟踪 |
| 投资性物业抵押比例 | 不限 | 上限40%,超额需专项说明 |
执行预判方面,中信证券认为未来两季度房企再融资窗口仍有限;中金公司则预计部分优质项目可获定向支持;广发证券研报则强调存量项目处置速度将决定最终损益分布,各家观点分歧明显,可见市场前景充满不确定因素。
五、实操建议与启示
针对当前形势,有三项可操作建议:
1.企业层面,应加强动态偿付管理,将未抵押优质投资性物业主动纳入担保体系,通过多渠道优化再融资方案。
2.个人投资者可适当降低对高杠杆地产板块配置比例,把握产业链上下游机会,如仓储设备制造、电商服务等细分领域。
3.机构持仓建议增加ESG因子筛选权重,提高组合抗风险能力,并密切关注地方政府土地供给和相关税收政策变化,以提前布局潜在拐点标的。
此外,对于“只要国资注入就能起死回生”的观点需要警惕,其实多数情况下更需要配套治理机制升级以及业务模式创新,否则只能暂时延缓危机爆发而非根治病灶。在陆家嘴金融交易会现场观察,不少基金经理已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房地产板块配置逻辑,将更多资源投向绿色建筑、新能源基建等赛道,这或许才是下一步真正值得关注的新方向。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面对华南城式清盘潮,你觉得传统房企还有多少翻身机会?是不是该彻底告别老套路了?欢迎评论区畅聊你的看法!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百度带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