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前三季度中国出口“爆发”背后:真的是赚大了?

发布日期:2025-10-24 21:41    点击次数:62

#我国前8个月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数据用“惊艳”二字都显得平淡:出口总额达19.9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与此同时,整个进出口总值33.61万亿元,同比增长4%。

听起来好像出口赚得盆满钵满,那绝对值到底是增长了,还是只是“比去年少亏一点”?别急,让我们拨开热闹的表象,看清背后的玄机。

一、出口到底“涨了”多少?这是绝对增长

首先要明确:19.95万亿元的出口额,是今年前三季度的真实“账面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1%,意味着今年实际出口了 多了 一大笔金额。换句话说,不是“减少减少再减少”,而是真的在去年基础上又往上走了一步。

如果你非要量化,多出来的7.1%意味着去年同期出口额约为 18.63 万亿元(反向计算)。也就是说,今年“额外”出口额在 1.32 万亿元左右。这个数目,相当于一个中等省级的全年GDP,也不是小目标。

所以,这并非“低基数效果”,更不是“亏损收窄”那种假象,而是真正的正向增长。

二、出口为啥能涨得这么快?三大驱动力揭底

1. 提前出货 — “抢跑”效应明显

过去两年美中摩擦不断升级,许多出口企业担心关税进一步上升,于是提前在年初、甚至前几个月把订单和货物出掉。2025年年初,这种“抢跑”效应尤为突出——不少企业提前完成大订单,以规避预期中的关税冲击。

换句话说,有一部分增长是“搬前半年的单子往前挤”的效果。

2. 市场多元化,脱困美国依赖

过去中国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一旦美方加关税、设障碍,冲击就来得特别痛。近年,中国出口主动转向东盟、非洲、拉美等地区。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9.6%。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也增长迅速,占比提升。

另外,在非洲市场,中国出口涨速更惊人:据测算,中国对非洲出口增长率在地区中属于领先。

这种市场结构优化,让对美下降的缺口被新的区域和国家填补了不少。

3. 产业升级 + 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上升

纯粹低端加工出口受制于成本、关税、竞争激烈等多重因素。近年来,中国通过“工业升级”“制造业链条向上”,使高端装备、电子元器件、新能源部件等出口比重上升。

例如,第一季度中西部机械、电气产品出口增速就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哪怕有些低端产品出口受限,但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长拉动了整体出口额。

三、你必须警惕的“隐性风险”

尽管出口看上去艳丽,但潜藏的风险也不少。

•进口端疲软拖累内需回流。前三季度我国进口13.66万亿元,同比略降0.2%。

•未来关税升压或成为压舱石。美国及其他国家可能继续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或者针对中高端产品设置新的技术壁垒。

•提前出货导致后续空档。抢跑增长之后,后续若订单补不上来,就容易出现高点回落。

•汇率、物流、原料价格波动。国际环境不稳,汇率上下、海运费用起伏、原材料价格上涨都可能压缩利润。

四、一个真实案例:东南亚为“中转站”的“代出口”现象

几年前,部分中国出口商品会先出口给越南、柬埔寨等地,再由当地贴牌、再出口到欧美,这是一种“出口转运”或“代出口”的操作。为了避开美国对中国直出口商品的高关税,一些企业把产线、仓库、加工环节迁往这些国家。

2025年,这类现象在一定程度继续存在。出口看起来是“本国货物出口”,但实际出口链条已经延伸。这为报表带来额外光环,但实质竞争力未必全部来自于国内产业链本身。这种“规则套利”现象,在统计上也多少放大了“出口增长”的面子。

出口“春光”是真的,但不能“高枕无忧”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的绝对值是真的在增长、实打实地增长了上千亿人民币。背后,是企业抢跑、市场多元化、产业升级三股合力在起作用。

但我仍坚持之前外贸末路文章的看法,因为即使东南亚和非洲替代了美国市场的订单需求,那利润也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