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被曝逼商家“二选一”,前采销怒揭内幕,双11价格战真相曝光

发布日期:2025-11-19 22:40    点击次数:61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讲京东用罚款逼商家“二选一”的文章,结果评论区一堆人问:“啥意思啊?我咋听不懂?”

我一得,怪我,没讲清楚。但这事儿真得说说,毕竟关系到咱“双11”到底能不能薅到最大羊毛。

正好今天刷到几个自称“前京东采销”的人开撕,那场面,简直像在演宫斗剧。我一好家伙,这不就是现成的反面教材嘛,咱边吃瓜边学点东西,不香吗?

先说个有意思的事儿——官方媒体曝光京东涉嫌“二选一”,结果京东官方没出声,现任采销也没说话,反倒是几个“离职采销”跳出来疯狂辩解。

这事儿本身就挺耐人寻味的,你说你都离职了,还急着站出来洗白,是不是说明

我之前对京东的印象,就是“东哥”那股子硬气,真没觉得他们还有这种“江湖气”。

结果一看这些前员工的视频,好家伙,那叫一个“血性”,说话嗓门大,语气冲,还老爱用“我们”“我们平台”这种词,好像自己还是在岗的。

更绝的是,视频里时不时就“哔——”一声,声音刺耳得我耳朵都疼了。

你说这叫“血性”?我倒觉得,这更像是“没安全感”吧。

你说你都走了,还这么急着维护公司形象,是不是说明平时对商家的手段,真不是啥好东西?

算了,不扯了,说正事。

“双11”不是都说帮用户争取低价吗?

可问题是,到底谁在“争取”?

咱们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到手价”。

同一件商品,哪个平台便宜,我们就去哪个平台买。这不废话吗?

但商家在乎的是“利润”。

比如你花100块买个手机,商家在A平台能拿95块,B平台只能拿93块,C平台不仅拿不到,还倒贴罚款。

你说这谁干?

所以正常情况下,商家会根据不同平台的抽成、补贴、退货率,给同一款商品设不同价格。

但一到“双11”这种大促,比价压力太大,商家不敢乱来。

他们怕得罪平台,怕被穿小鞋,所以基本都“一碗水端平”——所有平台价格一致。

但平台不乐意了啊。

你价格都一样,我怎么赢?

所以我得搞点补贴,发券、满减、打折,让我的商品看起来更便宜。

你听到哪个平台说“我们帮用户争取低价”?

别信。

这哪是帮用户争取,这分明是平台自己掏钱补贴,把价格拉低。

谁补贴得多,谁家就便宜。

就这么简单。

但问题是,有些平台自己补贴不起,又不想输,就开始搞“威逼”。

比如京东,这回被媒体曝光了。

因为抖音、天猫这些平台在3C数码品类上补贴更猛,商家在不同平台的原始定价一样,但消费者一比价,发现别的平台更便宜。

京东就炸了。

“你们凭什么这么干?”

“你们平时在京东卖这么多货,现在‘双11’就来背刺我们?”

“不行,你们必须把价格调回来,不然就罚你!”

商家也懵了:“我定价都一样你们补贴多少我管不着现在别的平台便宜,我调价不就亏了?”

但——

对大品牌来说,京东这个渠道太重要了。

保证金、货款、流量,全压在上面。

真要翻脸,谁也不敢。

京东就用了个“狠招”:

你要是不把价格调低,我就罚你,不给你推荐,不给你曝光。

这不就是“二选一”吗?

你不能在别家搞补贴,只能在我家“扛价”。

他们还振振有词:“我们不想当冤大头。”

什么叫“扛价”?

就是平台故意把价格定高,让别的平台看起来便宜,消费者一比价,觉得“这便宜,赶紧买”,结果发现其实是在“扛价”平台赚了差价。

比如一个手机,京东标1500,别的平台标1000,消费者一便宜500,立马下单。

但其实京东是“扛价”平台,它赚的是差价,其他平台才是“实惠”平台。

但问题是,大品牌在“双11”这种节点,根本不会让某个平台“扛价”。

因为每个渠道都重要,每个平台都得照顾。

他们要的是价格体系稳定,不能乱。

京东说“我们不想扛价”,其实是在甩锅。

自己补贴不够,就怪商家,怪别的平台。

这不就是“自己打就让别人扛”吗?

最后我就纳闷了——

京东这么有钱,为什么“双11”补贴没拉到最低?

为啥别的平台能补贴,它就不行?

我猜,可能是因为它上半年刚打了一场外卖大战,砸了不知道多少个亿,现在弹药快打光了?

现在外卖战场上,还活着的,就美团和淘宝闪购。

京东呢?好像……没动静了。

你说,是不是有点像“打了一架,自己先累趴了,还怪别人不配合”?

反正我就是觉得,这事儿吧,就是平台之间的“内卷”。

谁补贴多,谁便宜,谁赢。

但有些人,自己没实力,就想着用罚款、威胁、控制来维持价格,这不就是“耍无赖”吗?

你说,这叫“保护消费者”?

我看是“保护自己钱包”。

反正我“双11”要买手机,我肯定先看抖音和天猫,京东?

除非它自己把价格打下来,不然……

我可能不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