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俄罗斯已变成落后军事强国,无需再虚张声势

发布日期:2025-07-24 15:26    点击次数:192

2025年7月,乌克兰国防情报局公布了一份令人震惊的报告:俄罗斯的弹道导弹库存只剩下大约300枚,比两个月前的580枚几乎减半。与此同时,在黑海上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对峙——罗马尼亚F-16战机与俄军苏-35飞机正面对峙,雷达尖叫声在驾驶舱里回响。令人唏嘘的是,俄罗斯《消息报》传出消息,称其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维修无望,可能要退役。这艘命运多舛的老舰,自2017年开始维修后,陆续遇到浮船坞沉没、甲板被砸、三次火灾等连续事故。

说到俄罗斯目前的全球军力排名,仍然排在第二位,但实际上,随着一些短板逐渐浮出水面,压力也是不小的。常规军力上的不足,像装备更新不够及时、技术水平追赶不上,再加上兵员补给和后勤保障方面遇到的挑战,已经逐渐显现出明显的短板。面对这些现实,曾经的军事大国,也得开始审视自己,调整策略。可能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装备现代化水平,更注重信息化和高科技的研发投入,同时优化兵力结构,强化快反能力。总的来说,调整身段,才能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继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排行榜上的巨人与战场上的病人

打开2025年全球火力(GFP)的军事实力排行榜,可以看到俄罗斯依然用0.0788的力量指数,跟美国、中国站在前三名,表面看起来挺亮眼。可实际上,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不小的问题——核武器的加分项遮盖了常规军力的下滑。专家们都说,若把核威慑因素剔除,只看常规战斗力量的话,中国其实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领先。

俄乌战场变成了检验俄罗斯军事实力的“体检场”。莫斯科国防部的战报透露,俄军一天的伤亡最高达1040人,总伤亡已经突破103万这个关卡。更让人震惊的是装备的消耗,乌军利用德国产的磁感应地雷专门针对坦克底盘,而俄军的装甲部队每前进两公里,便得付出几十辆坦克的代价。

库存导弹从5月的580枚,迅速跌到7月初的300枚左右,其中还包括朝鲜帮忙提供的KN-23导弹。战场变成了俄罗斯军事力量的“碎骨场”,曾经让西方忌惮的钢铁洪流,在乌克兰的黑土地上迅速被打得支离破碎。

戳破军事神话

俄罗斯海军的难题,集中在“库兹涅佐夫”号上头。这艘1982年开始建造的老舰,命运比苏联解体后那些退役的老工人还要坎坷。

2018年为维修使用的浮船坞突然沉了,起重机的吊臂把飞行甲板敲出了个五米长的大洞;到了2019年,焊接时一点火花引发了火灾;到了2022年底,又因为电路老化再一次着火。

修船厂的腐败问题更加雪上加霜——2021年,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队伍突袭了这家船厂,当场把厂长和总工程师给抓了。

这艘冒着黑烟在地中海航行的“国家象征”,吸走了大量军费之后,最后变成了一堆生锈的废铁。

导弹库存的紧张,把军工体系的现实差强人意给展现出来了。俄罗斯虽然把月产量从2024年的40枚提高到60枚,但前线的用量实在是快得让人担心。

朝鲜生产的KN-23导弹,俨然变成了战场上的“救火队员”,那些和“伊斯坎德尔-M”长得挺像的仿制品,也暴露出俄罗斯在受制裁国家面前的依赖程度。

当乌克兰的情报机构揭露“250枚国产导弹加上朝鲜援助”的底细时,俄军弹库的门扉已经被彻底推开了。

在哈尔科夫郊外的战壕中,陆军的神话彻底崩塌了。四名俄军士兵颤抖着举起双手投降,竟然是面对乌军第3突击旅的AI作战机器人——这个履带式机械刚刚用自爆炸药摧毁了掩体,还完成了人类战争史上首次由机器人自主进行的俘虏行动。

特别离谱的是新兵训练营,军士长安东·切尔尼揭露,军官用气枪射击新兵腿,居然把铁笼当成营房,结果70%的受训者在去前线之前都跑了。

一旦哥伦比亚丛林里招募的雇佣兵们加入乌克兰军队,那俄军的兵源难题可就成了国际上都笑话啦。

俄罗斯的路在何方?

黑海上空的碰撞,似乎预示着新局面到来。7月中旬,罗马尼亚的F-16战机跟俄军苏-35在空中周旋,北约的军舰雷达全部开足锁定目标,英国的台风战机也从康斯坦察基地紧急起飞应战。

普京划定的“外国军队不入乌”的红线,已经被彻底打破了。眼下,5万英法联军已在附近待命,一旦停火,这支由海陆空多国组成的队伍就会立刻接管乌克兰的空中防御任务。面对北约的不断逼近,俄罗斯的威慑力量正逐渐减弱,给人的感觉有点吃力了。

军备升级的道路搞得挺艰难。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前司令阿瓦基扬茨直言不讳地说,今后的海军不需要像“库兹涅佐夫”号那样的“老式航母”,因为它们既贵又效率低,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战场的需求了。

俄罗斯媒体逐渐转向赞赏土耳其的做法,建议用两栖登陆舰来搭载无人机,或者模仿日本,把“出云”级改成轻型航母。在俄罗斯专家谈起重启雅克-141垂直起降战斗机计划时,这条军事改型的路线也就变得非常明显了。

核威慑逐渐变成了最后一张底牌。在传统力量减弱的情况下,萨尔马特洲际导弹和北风之神核潜艇联手,组成了最终的防线。

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员克拉姆尼克觉得挺实在的:俄海军的战略文件和实际能力差得挺远,不如放弃那些天马行空的远洋舰队幻想,专心搞好近海防御,用“空潜快”海防体系来保护核心利益。

毕竟当航母开始生锈的时候,核潜艇依旧是西方沿用不掉的水下杀器,让他们忌惮不已。

当英国首相斯塔默跟法国总统马克龙签署《诺斯伍德宣言》的时候,5万联军早就集中在俄边境待命了;此外,朝鲜的导弹也已经列入俄方的武器库存,显示出莫斯科在军工业方面的窘境。

黑海岸边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甲板上,海鸥在那生锈的飞行甲板上搭窝——俄罗斯的军事变动可不是选项,而是为了活命的必答题。

当二流国家的身份变成了既定事实,舍弃一些军事负担或许意味着开始轻装上阵。毕竟,国家的尊严,最终还得看凭实力说话,而不能靠那些过去的回忆撑场面。

修了整整8年,现在居然不打算继续维护了!俄罗斯目前唯一在役的航母可能要被送去报废拆解,消息一出来真让人唏嘘。在改装的过程中,可是出了不少事故,搞得一波三折,真是让人担心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