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新跑路!新加坡冻结8亿人民币,国内网友曝光三大疑点

发布日期:2025-11-22 20:23    点击次数:105

2025年10月,柬埔寨太子集团创始人陈志新的名字登上全球头条。 美国司法部一举没收其12.7万枚比特币(价值约150亿美元),英国冻结伦敦19处豪宅,新加坡查封游艇、豪车及8.2亿人民币资产。

这个被国际刑警通缉的“电诈之王”,却在多年前被国内媒体誉为“青年才俊”。 荒诞的反差背后,是网友追问的三大疑点:太子集团在中国是否零资产? 早年吹捧他的媒体为何集体沉默? 反诈行动为何总是国外先动手?

陈志新的崛起堪称草根逆袭的模板。 1987年出生于福建连江小渔村,初中辍学后曾在网吧当网管。 20多岁时怀揣几百元赴柬埔寨淘金,靠赌博和灰色产业积累第一桶金,随后成立太子集团,以度假村、酒店为幌子,在柬埔寨运营10个“诈骗监狱”。

起诉书显示,这些园区通过铁丝网围挡、武装看守控制被迫劳动的员工,每日“杀猪盘”骗局收入最高达3000万美元。 受害者遍布欧美、东南亚,仅2024年美国就有超3000人受害,损失8亿美元。

这样一个犯罪头目曾长期被部分国内媒体包装成“商业楷模”。早年报道中,陈志被描述为“锐意进取的企业家”“新生代商界领袖”,其太子集团被称为“勇担社会责任的跨国企业”。

这些光鲜标签与如今美国起诉书中“强迫劳动”“洗钱”“人口贩运”的指控形成尖锐对比。

陈志曾获得柬埔寨公爵头衔、英国国籍,并担任两任柬埔寨首相顾问。 其团队专门设有“风控主管”负责行贿,曾向官员赠送300万美元游艇,甚至能提前获知执法行动消息。

这种庇护网络,使其在柬埔寨公开活动时身边常伴随劳斯莱斯车队,当地30%的劳斯莱斯据称均属太子集团。

2025年10月,美、英、新三国默契地发起“绞杀行动”。 美国纽约法院率先冻结陈志控制的25个比特币钱包,没收12.7万枚比特币。

这些加密货币洗钱通道曾为其转移数百亿美元赃款,部分资金被用于购买毕加索画作(1.2亿美元)、私人飞机及奢侈生活。 起诉书披露,陈志的诈骗园区甚至设有“标准化操作手册”,针对不同国家受害者设计定制化话术。

英国紧随其后,冻结其伦敦19处房产,包括价值1亿英镑的办公楼和1200万英镑的郊区豪宅。 英国外交大臣公开谴责:“用骗来的脏钱玷污我们的市场! ”

而新加坡的打击更为精准,查封6处房产、1艘游艇、11辆豪车及银行账户,总价值8.2亿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警方从2024年就开始追踪陈志,与美英共享情报一年多才收网。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尽管国际社会高调执法,陈志在国内的资产状况却成谜。 太子集团官网自称“业务遍及30多国”,其早年与福建、江苏等地房企合作频繁,但目前国内注册的多家公司仍正常运营,未见查处痕迹。 网友质疑:“境外能冻150亿,国内连根毛都找不到? ”

陈志的诈骗帝国与中国存在明显交集。 其籍贯福建连江是华侨之乡,早年不少同乡曾参与其业务。 有知情者透露,跟随陈志的“马仔”回国后竟能开上宾利,侧面反映其资金在国内的流动。

然而,目前公开信息中,国内司法部门未宣布冻结其任何资产。 网友发现,太子集团在国内的公司仍处于存续状态,这与境外高效资产冻结形成鲜明对比。

陈志从“青年才俊”到“电诈之王”的形象崩塌,引发对媒体责任的拷问。 此前,部分媒体对其报道集中于“慈善捐款”“商业成就”,而对其涉嫌赌博、诈骗的传闻轻描淡写。

甚至在其犯罪事实被国际曝光后,早年参与宣传的媒体集体沉默。 这种“出事后装哑巴”的态度,加剧了公众对信息可信度的质疑。

美英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比特币,韩国派遣特遣队跨境抓捕,而国内网友却抱怨“诈骗电话拦不住,举报后反遭报复短信”。

这种对比凸显了反诈技术与实践的差距。 更值得深思的是,陈志案中,三国执法部门通过情报共享实现了“民事没收”(即无需刑事定罪即可冻结资产),而国内相关法律工具仍显滞后。

陈志的逃亡尚未终结,但此案已像一面镜子,照出跨国犯罪治理的复杂性与国内监管的盲区。 太子集团在柬埔寨的诈骗园区曾大量招募中文流利者,针对中国人行骗,其资金流向与国内关系网交织。

多国起诉书均提到,陈志犯罪集团通过加密货币和空壳公司洗钱,而这些渠道的最终流向仍未被完全揭露。

此案也折射出媒体在商业报道中的伦理困境。 当“造神”式宣传缺乏事实核查,媒体可能无意间成为犯罪分子的“信誉背书”。 陈志案发后,有网友翻出早年一篇称赞其“企业家精神”的报道,评论区充斥“打脸”“讽刺”的讥讽。 这种公信力损耗,需要更严格的行业自律来修复。

陈志的落网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但此案留下的争议远未平息:若太子集团在国内真的“零资产”,是否意味着其早已提前转移?

若媒体在追捧商业人物时缺乏批判性调查,如何避免下一个“陈志”被捧上神坛? 当受害者仍在等待赔偿,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反诈行动中国际协作与本土执法的优先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