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疑遭碎片撞击延期返航,6人同轨续航,机械臂排查成焦点,氧气物资不慌吗

发布日期:2025-11-24 10:39    点击次数:96

神舟二十号原定11月5日返回地球,因疑遭太空微小碎片撞击、风险评估仍在进行,返回任务按下暂停键,中国空间站继续维持6名航天员同轨执行

这次变更并不小,毕竟神舟二十号乘组在11月4日已经和神舟二十一号完成了交接,按流程就要出站回家

发现疑似撞击后,执行方把“安全”提到最高优先级,经研究决定推迟返回,等把风险摸清楚再做决定

说白了,在太空里,稳比快重要得多,慢一步,换来的是多一层保险

很多人好奇,太空碎片到底有多麻烦?

有业内人士提到,这类“微小碎片”个头不大、速度极快,撞上去就像拿砂纸在金属表面猛蹭,可能留下划痕、点蚀,甚至干扰敏感部位

我国这次的应对也引发讨论:任务系统通过遥测与空间站机械臂等手段对外部状态进行排查,与美国、俄罗斯过往“多靠地面再发一艘来接”的处理路径有所不同

换句话说,先把在轨能做的检查做透,减少不确定性,才是专业

短期内,空间站不会“人少灯暗”

截至目前,神舟二十号乘组仍在轨执行,空间站继续是6人同飞的“满编状态”,神舟二十号的在轨时间有望突破200天

这意味着,我们会看到一次更长周期的同轨协同

截至11月3日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已达193天,打破神舟十八号192天4小时26分钟的纪录

节点一天天往前推,纪录也在悄悄刷新

人物这边也有里程碑

神舟二十号指令长陈冬,累计在轨时间已经超过400天,成为国内第一位在轨时间突破400天的航天员

他此前在神舟十一号、神舟十四号任务中表现稳健,这次依旧扛得住长周期;

加上这次出舱在内,陈冬累计出舱达到6次,暂居国内第一

在空间站的日常里,那些看似琐碎的动作——拉上睡袋拉链、把脚套贴在魔术贴上固定、在扶手之间稳稳漂移——背后都是硬功夫

“住得下吗?”

“东西够吗?”

这是评论区里最常见的两问

先说空间

中国空间站当前是“三舱三船”组合:天和核心舱、问天、梦天,加上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和天舟九号,整组三体超过100吨

内部布局满足满编需求:天和和问天各有3个睡眠区、各配1个卫生区,合起来就是6个睡眠区、2个卫生区,日常起居、分区工作并不拥挤

换句话说,六人同轨不是挤地铁,是一套设计之中的“常态高峰”

再说物资

天舟九号此前一次性运上近7吨补给,叠加天舟八号的剩余物资,理论上可支持3名航天员在轨生活、工作约一年

这就像家里有个“仓库”,日常按计划领用,合理排布

更扎心的是,万一某些消耗品接近警戒线,发射场还有应急预案——公开信息提到,除有一艘载人飞船处于待命状态外,天舟十号货运飞船也待命,可在3个月内实施紧急补给

从备品备件到食品水源,这套体系跑得起来、兜得住

很多人最担心的是氧气,“密闭空间里,氧气不早该见底吗?”

答案其实挺朴素

空间站的氧气并不是主要靠“装上去”,而是带水上去再电解:把水变成氧气和氢气,随产随用

数据摆在那儿:3人半年大约需要30万升氧气,看起来巨大,但电解约500升水就够了,货运飞船带水非常稳妥,远比带一大堆纯氧安全

说白了,带水上去更省体积、更安全,科学又实用

再回到这次的“撞击疑云”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对太空碎片如此头疼?

因为上去的东西越来越多,天上的“交通”越来越繁忙

有公开报道回顾,俄罗斯某型飞船曾出现冷却液泄漏,本该一个月返航的宇航员足足等了九个月,最后只能靠再发一艘新飞船去接人,因为在轨无法维修

同样

美国波音公司飞船此前出现故障,也让宇航员在空间站多待了九个月,期间美俄还一度互相甩锅,最终仍是靠“换船”解决

这两起案例的共同点是:在轨修理难、风险大,能做的只有等待和替代

相比之下

这次我国在轨先做全面排查再定方案,把“能看清的先看清”,把“能降的风险先降掉”,尽量避免仓促决策

有航天工程师感慨,这叫“不把风险带回地球”,听上去朴素,但背后是几百个分系统的联动

同时,神舟二十号任务配套的“48小时待机”冗余设计也被频频提及:有业内测算,这项冗余直接成本约2400万元,却能规避动辄15亿元级别的应急发射救援,成本收益比约1:62.5

换句话说,提前准备的每一分,都可能在关键时刻顶上一座桥

把视野再拉远一点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白皮书》显示,2025年全球民用航天规模约3220亿元,中国占比18%;

全球商业航天规模约3780亿元,中国占比35%

数字不好看也不难看,关键是方向:越商业化、越高密度,越需要在碎片监测、在轨检测、补给保障上“做实功”

太空不是荒野,是高门槛的公共路网,规则、能力与底线,一个都不能掉

当然,推迟返航也会带来现实配合:地面着陆场气象窗口的再匹配、返回时间与在轨实验排期的再编排、船箭测发保障的再确认等

但所有的调整,都围绕同一个原则——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第一,任务圆满成功第一

说回人本身,想象一下,六个人在不同舱段各自忙碌,谁从通道漂过都会下意识点一点舱壁的扶手,那是彼此的默契,也是一种“稳定感”

接下来大家最关心的是两个点:一是排查结论,二是返回窗口

从目前节奏看,等到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完成、窗口与气象条件匹配,返回才会进入程序

在此之前,空间站“满编运行”、物资充足、氧源稳定、在轨检查可持续,这些都是定心丸

经验告诉我们,成熟航天的姿态,是该快快、该慢慢,必要时就多核几遍,多等一会儿

把话挑明了说:这不是“退缩”,而是专业

有时候,慢一秒,就是向安全和确定性多靠近一步

等到神舟二十号平安“打卡”东风着陆场,那一声“欢迎回家”,才是真正的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