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古话说“好好的一个单位,怎么就分了家?”曾经盛极一时的南斯拉夫,九十年代一夜之间分崩离析,短短几年,从一个六千多万人、多民族混居的大家庭,被打散成六国一地,还拉上一堆没完没了的仇怨。要说这段历史,就是一捧还没吹散的灰烬,骨灰里全是教训和泪水。谁曾想,光是波黑这场内战,死去和流离失所的平民就上百万。你会不会好奇:一个这么能打仗、会搞团结的国家,为啥短短十年几乎打回了原形?他们分家,是天灾、民族仇,还是外力暗搓搓添柴加火?这故事,还没那么简单。
说起南斯拉夫解体的导火索,各家都能吵起来。塞尔维亚说,要不是你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非要单飞,大伙还可以像兄弟一样搓麻将。可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却反咬一口:要不是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强推“老大我说了算”,谁愿意当小弟受气?你来我往,民族矛盾像打翻芝麻酱,越搅越稠。当时米洛舍维奇一上台,就瞄准了科索沃,大刀阔斧把原本各地的分权全收了回来。说是为了大塞尔维亚统一,底下的国家哪受得了?你说统一是好,别人说是吞并。不信你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挨个宣布独立,小弟们全都各奔东西。只是冲突才刚拉开序幕,真正的大戏还在后头。
南斯拉夫内部其实没那么简单,民族、宗教、老账新仇搅在一起。先说斯洛文尼亚,地小人少,塞尔维亚还真管不着。1991年,南斯拉夫军队一发动攻势,斯洛文尼亚本地用游击战一顿操作,外加欧美站台支持,实在按不住。打了十天,南军一看补给线拖得长,而且斯洛文尼亚本身塞族人少,心想何必死磕。于是灰溜溜撤军,斯洛文尼亚轻松就独立了。
再看克罗地亚,局面顿时血腥了不少。克罗地亚塞族人多,早就偷偷成立了自治区,武装冲突不断升级。武科瓦尔那场上,听起来像大片里头的悲剧。双方炮火连天,城市成废墟,邻居一夜成仇人。90年代的时间轴上,所谓“种族清洗”这个词,就是从那会儿在巴尔干被硬生生用血敲进历史课本的。欧盟和联合国看不下去了,赶紧让双方停火,派上维和部队。只是平民的惨状和失控的局势,谁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抹平的。
对普通人来说呢?昨天你还和塞族邻居一起喝酒聊天,明天却可能就是枪口两端的仇敌。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很难想象:在动荡年代,“今天还是兄弟,明天就要你命”竟然如此现实。归根到底,国家的分家,牵扯的不光是地盘,更是人心和命运。
表面上看,南斯拉夫“分家”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告一段落,好像一切归于平静。但所有矛盾就像泥地里埋着的地雷,安静只是暂时,炸不炸、什么时候炸,没人说得准。比如说克罗地亚东部,临时停火、维和部队入场以后,表面太平。可塞族民兵和克族武装依然小冲突不断。隔三差五给对方添堵搞破坏,枪口没声音,但仇恨在心里发酵。
有人说,联合国来了,咱得守规矩。但反对的人立马提:“谁信?一走就完!”果然,1995年,联合国维和部队一撤,克罗地亚“风暴行动”反击如约而至。原来那点“暂时和平”全是虚火,几天时间,数十万塞族被迫逃亡。村庄被炸平,老百姓无家可归,成了十字路口上的难民。
对冲突双方,这停火和维和就像开空头支票。有乐观派说,慢慢磨合终究能消除隔阂。但厌世的人摇头:仇恨块垒又堆厚一层?只会越来越难解。小国之间分家闹剧,看似和平,实则刀口舔血。普通人从“求自保”成了“随时准备失去一切”。
而大国角度,欧盟和联合国反复协调,却像推磨上的驴,只绕圈、不往前。等到后面波黑、科索沃问题浮出水面,那才是真正的大乱摊子。南斯拉夫各地燃起的火,还未扑灭,新的导火索又点着了。
正当世界以为巴尔干终于熄火,波黑突然成了新的“火药桶”。1992年,波黑公投成功独立,却成为三方大战的主战场。波斯尼亚族、克罗地亚族、塞尔维亚族,三大民族抢地盘、拼人脉,更拼命互刷仇恨值。一时间,盟友轮换像麻将换庄家。刚结盟的转眼刀剑相向,昨天翻脸的又一夜破镜重圆。
这场战争爆发了现代史上最长的围城——萨拉热窝围城,四年苦战,数万平民死在炮火和狙击手之下。不只是大兵打仗,连平头百姓也成了战争棋盘上的棋子。有人至今记得:一对青年情侣,不论民族、不看宗教,在这座城市相爱。却因为一座桥下的枪击,双双命丧情路。鲜活生命变成冷冰冰的数据,再多的眼泪都换不回。
最黑暗的时刻,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1995年,近万“安全区”内平民被杀,男人被集体处决,女人被虐待。这些惨案全世界刷屏,北约终于按不住,一轮又一轮空袭落在塞族武装头上。平民们或许等来一丝喘息,却也亲眼见证“自己人杀自己人”的极致疯狂。这下,外部压力加内部分裂,各方终于被逼上桌签了和平协议。表面平静,实则暗中虎视眈眈。
眼看端上桌的和平宪章还没冷,南部的科索沃又成新热点。这里90%是阿尔巴尼亚族的穆斯林,剩下塞尔维亚族守着祖上分来的地盘。早在1991年,科索沃就想独立。受制于南斯拉夫联邦,这事被死死压了下来。等波黑战火稍歇,塞尔维亚精力一空出,立马掉头收拾科索沃。
科索沃解放军和联邦军队你来我往,暴力事件继续升级。最让人揪心的是:战争炎热里,针对妇孺的屠杀事件不时曝光——德雷尼察、伊兹皮卡,一处处河谷都沾满了亲人无助的哭声。阿尔巴尼亚族人四散逃难,一时难民潮上门,连带把旁边马其顿都搅了进去。
可塞尔维亚一方还觉得,这叫“保卫统一、打击恐怖分子”;科索沃人则痛诉“想要和平、保命都难”。北约做个大老爷,一看人权大旗有的挥,赶紧连环轰炸塞尔维亚的目标。流弹击中平民的生活,仇恨火苗自此再难熄灭。
1999年,南联盟不得不接受谈判结果,联邦军撤离,联合国进驻科索沃地区。一个霸气无限的联邦至此元气大伤。谁知十来年后,科索沃还是自行宣布独立,塞尔维亚直到今天都不认这个账。换句话说,民族嵌套着民族,纪念碑成片、仇恨的石头越堆越高。达成“和平图片”背后,是各种人间崩坏和苦难。
听到这里,也有人拍手叫好:分家多自由,民族自决好过大家捏合凑合。真要照这说法,把饭桌一掀,各吃各的难道就真和气?说到底了,大南斯拉夫统一的时候,谁不是拍巴掌头尾和气。可一到利益、信仰、资源,谁都不愿多分一口。现在好了,连村头看门大爷都管不了外头谁姓什么,家家户户关上门,麻烦照样找上门。
看看这“和平”的结果吧,本该低头种田、养家的百姓,变成了流离失所、要饭靠救济的难民。那些说着“自由最重要”的,真遇上炮弹飞过头顶、亲人半夜失踪时,这买卖你愿意接手?说和平归和平,但痛苦的记忆太深,凄惨的历史怎么舔都不好消化。如果这就叫“胜利”,那天下是不是都有点冷了?
分家的结果,难道真如民族主义者讲的“一了百了、各安其所”吗?可是看看今天的巴尔干——仇恨未了,国家之间依然分分合合,科索沃问题还像根刺卡在那里。有人说,必须要争取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尊严,但苦头却大半是普通人民在咽。你觉得民族自决到底是民族的福音,还是苦难的循环?你更认同“各过各的”好,还是“合则两利”?到底是自由重要,还是稳定重要?欢迎留言讨论,你的答案才是历史走向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