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军:我的老家陕西泾阳——一个矗立着三座抗战丰碑的地方

发布日期:2025-08-18 18:58    点击次数:93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陕西泾阳——一个矗立着三座抗战丰碑的地方

文 / 陈启军

泾阳县地处关中中部,北依北仲山、嵯峨山,南临泾河,纵向连接西安咸阳与陕北及甘肃等地,横向通达陇海铁路与关陇大道,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军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西安事变”爆发后,我陕甘红军主力于1936年12月中旬至1937年1月迅速南下关中,集结部署在泾阳鲁桥镇、云阳镇、石桥镇及三原、淳化、富平、耀县等沿山一带。策应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爱国行动,促成国民政府接受抗日救国请求,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由此在泾阳大地演绎出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历史活剧。留下了云阳红军前敌指挥部及八路军总部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杨尚昆、刘伯承、左权、邓小平、陈赓等高级将领帷幄运筹,叱咤风云的千古美谈;红军在云阳、石桥改编的永恒记忆;“革命摇篮”——“安吴青训班”的传奇故事。从而是陕西泾阳成为一方创造抗战历史,名扬千古,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进程中矗立起三座不朽丰碑的地方。2000年全党开展“三讲”活动中,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前往泾阳调研,他鼓励泾阳人民要发扬红军、八路军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阔步迈向新征程。

红军主力关中部署图

一、云阳红军前敌指挥部、八路军总部

见证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指挥机构

红军主力南下关中地区后,其领导指挥机构——红军前敌指挥部选址泾阳县云阳镇。这里靠山临河,道路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与西安及周边地区的联系。

红军将领在泾阳县云阳镇前敌总指挥部合影。前排坐者:乐少华(左二)、杨尚昆(左三)、聂荣臻(左四)、林彪(左五);后立者:周子昆(左一)、陈赓(左二)、罗瑞卿(左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北平、天津,造成我华北危机!平津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全国上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保卫华北!保卫平津!保卫全中国”的抗日救国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大江南北。7月8日,我党率先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蒋介石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抗战宣言》“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随之,我党于8月22至25日召开洛川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依据国共合作协议精神,决定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促成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的政治局面。

1937年5月徐向前、叶剑英在云阳红军前敌指挥部

在此期间,为适应党和红军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1937年7月15日,毛主席致电红军前敌指挥部彭德怀、任弼时、杨尚昆、邓小平,要求改进红军政治工作,适应即将到来的对日作战形势。7月18日,中央军委副主席朱德从延安前往云阳红军前敌指挥部,与前敌总指挥彭德怀、总政委任弼时共同主持了7月22日至27日召开的红军高级干部会议,研究确定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编制、番号、指挥机构、政治工作、思想教育等方案计划。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于1937年8月1日作出《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8月25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同一天,“红军前敌指挥部”更名为“八路军总部”。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参谋长左权、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负责组织指挥红军改编,东渡黄河,出征抗战。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信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八路军总部 的将领们

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新形势,配合红军前敌指挥部统一行动,陕西省委也于1937年初从西安迁往云阳镇。同年5月22日至27日,省委在云阳镇召开代表大会,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杨尚昆等,以中央代表的名义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可见这次会议的重要性以及中央对陕西抗战工作寄予的希望。省委书记贾拓夫作了《目前陕西党的任务与工作》的报告。9月中央青年部部长冯文彬与陕西省委负责人贾拓夫、汪锋商定创办“战时短期青年训练班”事宜。同时商定成立“中华民族先锋队云阳先锋队”“西北青年救国会”。动员青年参加红军,组织群众支前抗战等。据不完全统计,红军前敌指挥部和八路军总部在云阳期间,泾阳有千余名子弟参加红军八路军,有的直接参加安吴青训班培训。至今在泾阳民间流传着许多拥军支前,母送儿,妻送郎上战场的感人故事。由此可见,当时的云阳镇,作为红军指挥部,八路军总部,陕西省委所在地,汇聚着众多党政军要员,他们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领导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神圣使命。组织领导红军主力完成改编,指挥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抗战前线冲锋陷阵,为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历史性重要贡献。

抗战中帷幄运筹决胜千里的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彭老总

二、在云阳镇、石桥镇

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并誓师出征抗日

当年,进驻泾阳县云阳镇、鲁桥镇一带的红军主要来自红一方面军,进驻石桥镇及其北塬一带的红军主要来自红四方面军,进驻富平县一带的红军主要来自红二方面军。“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重要历史节点,南下关中的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奉命就地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其中驻云阳、鲁桥一带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驻石桥一带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驻富平一带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期间,八路军总部和115师于1937年8月底率先在云阳镇举行改编和出征誓师大会,随即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抗日前线。129师于9月6日在石桥镇东北旷野冒雨举行改编和出征誓师大会,月底经富平、韩城渡过黄河,奔赴华北抗日战场。120师也在富平庄里镇同时完成改编并誓师出征抗日前线。从此,云阳、石桥、庄里三镇成为红军主力的改编之地、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阵地。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红军在云阳改编誓师大会

129师1937年9月6日冒雨在石桥塬举行改编与誓师出征抗日大会

八路军出师抗日誓词

八路军三大主力奔赴抗战前线后,不负众望,捷报频传。115师9月25日,取得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29师10月19和11月2日,分别取得夜袭代县阳明堡日军机场与昔阳县黄岩底伏击战的胜利。120师9至10月,取得灵寿县陈庄歼灭战和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在抗日前线迅速树立起八路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威震四方的形象。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

云阳八路军纪念馆

八路军在抗日前线愈战愈勇,不断发展壮大,迅速由抗战初期的四万五千人,发展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的一百多万人。与此同时,新四军也发展到三十多万人。与敌后游击队、广大民兵等,形成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从前方到敌后,到处拔据点、打伏击、袭机场、毁铁路、炸炮楼、扰交通,发动百团大战。搞得日本鬼子昼夜不宁,惶惶如丧家之犬。据不完全统计,我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游击队,在八年抗战中,共歼灭日伪军170多万人。迫使野心勃勃,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面对不可战胜的中国军民终于低下罪恶累累的头颅,于1945年9月2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如今,泾阳县政府在云阳镇设立了红色记忆展馆,红军在云阳改编出征抗日纪念雕塑。有关方面正积极筹划在原石桥中学设立红军、八路军纪念馆。期盼早日建成,以励后人。

红军在石桥镇寨子沟驻地旧址

129师石桥改编指挥所

三、安吴青训班

英才辈出的“泾阳抗日军政大学”

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我党利用“西安事变”后出现的国共合作大好形势,不失时机地在云阳于右任创办的斗口农场举办培养青年干部的“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具体由中央青年工作部出面,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承办,后迁往蒋路乡安吴堡村,更名“战时青年训练班”史称“安吴青训班”。

安吴青训班旧址

青训班课程设置有基本政治常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理论,军事课程侧重于造就初级干部所需的基本技术战术、战斗指挥基础知识等。采取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实际演练。

青训班第4期学员毕业合影

青训班在创办过程中,得到中央首长和陕西省委在选择校址,机构设置,人力物力等方面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毛主席曾于1937年12月肯定了创办青训班的形式与做法,并从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出发,指示要青训班扩大规模,敞开大门,来者不拒,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参加革命。要求中央有关方面在干部力量和经济方面给予支持。青训班后来的生活指导处处长,就是从延安调来的曾经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朱德总司令也担任了青训班名誉主任,亲自检阅学员队伍,并为青训班题词:“学好本领上前线”。

陈云为青训班题词

当时青训班的组织领导力量是很坚强的,主要领导主任和副主任,分别由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长冯文彬、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胡乔木担任。青训班设置有教务处、总务处、生活指导处以及下属若干学员连队。所需各职干部,教员队伍主要来自抗大、中央党校、陕北公学院和部队。他们大都经过长征,具备一定文化理论水平,也有一部分从学员中选拔。青训班除开始几期每期接纳数百名学员外,从第四期开始,每期增至千余人。学员主要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进步知识青年,也有工人、农民等。从1936年10月第1期开班,到1940年4月共办了十多期,培训了一万二千余名爱国青年。他们怀着一颗炽热的抗日救国心来到青训班,从这里踏上革命征途。毕业后奔赴延安、奔赴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奔赴敌后、奔赴革命队伍。

有人将安吴青训班誉为“青年的故乡”“革命的熔炉”,我赞誉她是“泾阳的抗日军政大学”。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员,绝大多数都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骨干作用,许多人成为本行业出类拔萃的翘楚人物。如青训班的主要领导冯文彬,后来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要职。胡乔木成为我党著名的理论家、笔杆子,长期担任毛主席秘书,中央政治局秘书。当时担任教务长,之后被提升为副主任的刘瑞龙,后来担任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员兼政委、上海市委秘书长、农业部常务副部长等领导职务。张琴秋建国后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等。还有《保卫延安》一书的作者杜鹏程,《歌唱祖国》的创作者作曲家王莘,为电影《英雄儿女》创作《英雄赞歌》主题曲的作曲家刘炽,曾荣获多项荣誉勋章的老将军傅子良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007年在参观瞻仰包括其父刘瑞龙在内的安吴青训班前辈们当初的办学过程时,激动不已,感慨万千。鼓励青年人要学习继承前辈的革命精神和未竟事业,立足本职,做好工作,脚踏实地,多做贡献。

安吴青训班部分领导与学员在吴家花园合影。前排冯文彬,中排刘瑞龙(左一)、于晓珊(左二)、蒲云昭(右二)、史络文(右一),后排李芸心(左一)、何承华(右二)、李绵(右一)

可见,安吴青训班于抗战初期,培养了大批优秀青年人才,无愧于“泾阳抗日军政大学”的美誉,是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奇迹。她将同云阳镇、石桥镇一起成为传承红军、八路军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永运的精神家园!

青训班纪念馆塑像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陕西泾阳曾是抗战初期风起云涌,战旗猎猎的热土;必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必将在抗战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必将在泾阳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心中树立不朽的抗战丰碑!

2025年7月28日

注:在一些红军、八路军将领回忆录及有关文章中,搞错和混淆地名的问题需要拨正,免得以谬传谬。如错把泾阳云阳镇说成“三原县云阳镇”、把泾阳石桥镇混淆为“淳化县石桥镇”、把云阳城隍庙混淆为“三原城隍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