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的国运,全毁于朱全忠这个禽兽的下半身:记后梁太子朱友文

发布日期:2025-08-18 22:57    点击次数:119

【前言】

公元907年4月18号,朱温在河南开封,就是那时候的汴州,坐上了皇位,然后请了一大帮朱家的亲戚和皇家的亲戚吃饭。大家伙儿正喝酒划拳、玩得高兴呢,朱全昱突然一下子把骰子使劲扔进了盆里,骰子到处乱蹦,满地都是。这一下,大殿里立马就安静了,气氛也变得怪怪的。大家伙儿都愣了,不知道咋回事。这时候,朱全昱斜眼瞅着朱温,气呼呼地说:“你原本就是砀山的一个穷老百姓,先跟着黄巢当土匪,后来又给唐朝卖命,皇上让你当了个四战区的头儿,啥好处都捞到了,咋一夜之间,你就把三百年的唐朝给推翻了,自己当上了皇上?你看着吧,咱们朱家早晚得被灭门,你们现在还有心思在这儿赌?”没想到,过了十六年,朱全昱这话还真应验了。

【朱全忠之死:刀刺入腹,刃出于背】

公元912年,61岁的后梁皇帝朱全忠感觉身体大不如前,觉得自己可能快要不行了。

他肯定不行啦!他摸着身边两位美女那嫩滑的皮肤,心里突然有种好汉不提当年勇的感慨。他费了好大劲才坐起身,对旁边一位美女说:“你去把友文给叫回来吧。”

这位姑娘姓王,大伙都管她叫王夫人。朱全忠提到的“友文”,是他认的干儿子。但王夫人并不是友文的亲妈,那为啥朱全忠还让王夫人去叫友文回来呢?各位,先把下巴扶稳了,别给吓掉了:原来王夫人是朱友文的媳妇,也就是朱全忠的儿媳妇!

没错,你们没看走眼,朱全忠这家伙,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儿子在外头拼命打仗,他却躲在宫里,跟儿子们的老婆乱搞。

说“他们”,其实是因为在朱全忠旁边站着的那个美女张氏,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他儿媳妇。她是他亲儿子,郢王朱友珪的老婆。

这时候,张氏心里头那股怒火腾腾地往上冒。自个儿的男人,明明是这老家伙的亲骨肉,可他倒好,一门心思要把整个家业交给外面那个野小子!就因为王氏比自个儿更会巴结这老东西。

其实朱全忠心里头,对俩儿子没啥两样看待。毕竟朱友珪的妈也不是朱全忠的正房,就是亳州那边跟着军队的一个女子,这儿子究竟是不是亲生的,还真说不定呢。

朱全忠的正妻张氏,是个正经八百、聪明又有主意的女人。她对朱全忠里里外外都帮衬不少,朱全忠心里头对她那是又敬又怕。可惜啊,张氏没等到朱全忠当上皇帝就先去了。朱全忠伤心得不行,可后来就跟变了个人似的,悲痛全化成了放纵,玩得那叫一个疯。不管是朝里大臣的夫人,还是自家的儿媳,只要他看上了,说搞就搞,真是啥也不顾了。

朱全忠在907年当上皇帝后,一直没挑个太子出来。他觉得吧,自己身体倍儿棒,还能再干好多年呢。早早立太子,不就等于告诉人家自己快不行了吗。可这回,朱全忠真觉得自己大限要到了。他跟王氏交代完后事,又把宰相敬翔叫来,说:“我打算让朱友文当太子,以后继承皇位。你得好好帮他一把。别的皇子我倒不担心,就是那个友珪,我不放心他,你得盯紧了。”

敬翔对郢王朱友珪挺有数,这家伙跟朱全忠一样狡猾。朱全忠当年是从唐昭宗手里硬抢来的皇位,谁知道他死后,朱友珪会不会也来这么一出。君臣俩叹了口气,朱全忠一咬牙,说:“干脆把他打发到洛阳外面,去莱州当个刺史算了。”敬翔一听,觉得这主意还行,立马就去办理了。

在朱全忠眼里,女人可能就像件东西,因此他根本不当回事。他跟王氏还有敬翔聊天时,压根没留意到朱友珪的老婆张氏就在旁边站着。

张氏哪能忍受这种被人瞧不起的感觉,立马就悄悄地溜出宫,找到朱友珪说:“皇上已经让王氏带着传国玉玺去开封了,咱们这日子,怕是没几天好活了。”

朱友珪一听这话,心里顿时乱了套,整个郢王府也跟着炸了锅,乱得不行。几个贴身的得力手下赶紧出主意:“咱可不能干等着挨打,不是说嘛,‘慌不择路,急中生智',王爷您快想想,能不能趁着这乱劲儿,咱先动手占了先机,要不这机会可就溜走了。”

就在朱友珪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朱全忠的命令到了,催他立马动身去莱州当刺史。那时候,不少被外派的大臣刚迈出城门没多远,第二道要他们命的命令就下来了。朱友珪这下更加害怕了。他心里嘀咕,老爹是不是脑子不清醒了,朱友文不过是个养子,亲生儿子我不给,反倒把皇位传给外人?再说了,我去莱州当刺史,哪天父亲心情不好,说不定就把我咔嚓了。就算老爹不动手,谁能保证以后朱友文不会对我下手呢?

朱友珪下定决心,豁出去了!

公元912年6月2号那天,朱友珪带着他早就串通好的左龙虎军头头韩勍,还有他的仆人冯廷谔,外加一票士兵,直接冲进了皇帝睡觉的地方。朱全忠猛地被吵醒,大声问:“是谁胆敢造反?”

朱友珪直接回道:“自己想去吧!”

朱全忠怒气冲冲地吼道:“果然没错,就是你!你这没良心的家伙,犯下弑父大罪,简直是天理难容!”

朱友珪接着话茬儿说:“那老家伙早就该被剁成肉酱了!”

朱全忠吓得猛地蹦起,拔腿就想往外狂奔。这时,朱友珪的手下冯廷谔大吼一声,挥刀就朝他砍来。朱全忠吓得围着柱子狂奔了好几圈,但终究因为年纪大身体不行,脚步渐渐慢了下来,结果被冯廷谔给追上了。冯廷谔一刀捅进了他的胸口,拔出刀时,连肠子都给带了出来。朱友珪随后让人拿毡子随便一包,就把他的尸体给埋在了寝宫的地底下。

【朱友文之死:轻如鸿毛,令人惋惜】

朱友珪杀掉老爹后,立马就叫供奉官丁昭溥带上假诏书,快马加鞭赶到东都汴梁。他让东都马步军都指挥使、均王朱友贞赶紧把友文给做了。朱友贞不知道诏书是伪造的,就骗友文进来,把他给杀了。友文的老婆王氏,还没动身去开封呢,就被朱友珪派来的人给结果了。

朱友珪另外公开说了一个假圣旨:“我拼了命打下这片江山,都三十多年了。把国家交给别人管,也过了六年。大家齐心协力,本来希望日子能好过点。可没想到友文暗地里憋着坏心思,想干大坏事。就在前两天晚上,有士兵闯进宫里,还好有郢王友珪忠心又孝顺,带着兵把那些人都给收拾了,保护了我。但这一下把我吓得病得更重了。友珪平定叛乱,功劳大得很,现在应该让他暂时代管国家大事,以后再做打算。”

这假诏书大概就是讲,我治理国家三十来年了,当皇帝也六年了,大家日子都还算过得去。可没想到朱友文那小子居然想造反。昨晚,有个刺客摸到我屋里想害我。还好郢王友珪及时出现,干掉了刺客,还顺手除了朱友文,救了我一命。但这一下把我吓得病更重了,连朝廷大事都管不了了。所以,我现在把国家大事都交给郢王友珪来处理,你们都得听他的。

朱友文,这个啥都不知道的家伙,就这样被他兄弟朱友珪给暗算了。他到死那会儿,都还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被立为太子。朱全忠病得都快不行了,他眼看着就要坐上国君的宝座。但可惜啊,这些对他来说已经没用了,因为他已经死了。

他和秦始皇的太子扶苏,两个人的结局真是像极了。都是老爸临终前定下的继承人,结果都让自家兄弟借着老爸的遗命给干掉了。不过呢,他们俩走的路子不太一样。扶苏是自己选择了结束生命,这事儿让人听了心里头有点酸酸的;而朱友文呢,是被另一个兄弟骗着给杀了,这事儿就只剩下让人叹气了。

关于朱友贞是怎么把朱友文太子给骗杀的,历史书上压根儿就没提。这明摆着就是对朱友文不怎么上心。说起来,那本《新旧五代史》里写朱友文的部分也是简单得很:“博王友文,又叫德明,本来姓康,名叫勤。小时候长得俊,爱学习,能说会道,还会写诗。后来被太祖收养当儿子。太祖管着四个地方,就让友文去管钱财物资这些事儿。太祖到处打仗,友文就负责收钱收税,给军队准备粮食武器。太祖当了皇帝,把以前管的宣武、宣义、天平、护国这四个地方收的税,都放到建昌宫管,让友文当头儿,还封他为博王。太祖去西边都城时,友文就留在东京看家。”

这太子真是精简到家了,说实话,后人对他可没啥好评。就算有这么个看法,把他搁五代那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乱局里,也没啥好值得正经提一提的。在后世的史学家眼里,后梁那就是个假政权,因为是朱全忠从快垮了的唐王朝手里“抢”来的。五代那会儿,就是一群叛徒小人的天下,朱友文在这乱局里显得特别不合群,就像是“单薄”的一片叶子。假如他没让弟弟给杀了,后梁的历史肯定得变个样。虽说关于他的记载也就不到一百字,里面也没提他的治国本事,但不管他治国能力有多差,肯定比那个杀了他自己当皇帝却又不理朝政的哥哥要强得多。

他之所以会死,表面上看是朱友珪犯下大罪导致的。但仔细一想,真正害了他的,不是朱友珪,而是他爹朱全忠。朱全忠是靠背叛黄巢起家的,他历经了唐朝的三位皇帝:僖宗、昭宗,还有那个被他扶上位的傀儡哀帝。在打拼江山那会儿,他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就展露无遗。后来称帝了,他和宰相敬翔一起,为后梁的发展出了不少力。可到了老年,他就像变了个人,不光像年轻时那样多疑、爱杀人,还特别好色。

这种荒淫无度的行为,普通人根本没法想象,说实话,谁也想不出会是这样。就是说,他乱搞的对象,真的超乎常人的想象。他把那些封建道德礼仪,全都不当回事,就像是脚底的泥巴一样。而且,他乱搞的对象,竟然还包括大臣的妻子儿女,甚至上升到了儿媳妇身上。

朱全忠一共有七个亲儿子,老大叫友裕,接下来是友珪、友璋、友贞、友雍、友徽,还有个友孜,有时也叫他友敬。再加上他收的干儿子朱友文,一共算是八个孩子。友裕早就没了,后来被追封为郴王,友珪成了郢王,友璋是福王,友贞是均王,友雍是贺王,友徽是建王,友文被封为博王。最小的友孜那时候还太小,所以没得王爵。除了大儿子友裕早逝没娶妻,小儿子友孜太小没成亲,剩下的那六个儿子都娶了媳妇。这些媳妇在老公常年在外打仗的时候,都会到朱全忠屋里头,朱全忠管这叫:陪着睡觉。

朱全忠这个皇上当得挺滋润,老公在外打拼天下,老婆在家帮他解决私事。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老婆老想着外面的老公,所以在选皇子这事儿上,朱全忠不管偏向谁,其他皇子都会眼红。就算朱全忠给某个皇子办事挺公道,其他皇子还是会猜,是不是因为这皇子的媳妇儿有啥关系。

朱友珪绝对是那种想法的死忠粉,他自己虽然没啥当太子的料,但大哥朱友裕一走,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朱全忠的老大儿子。这么一想,当他得知老爹打算把皇位给朱友文——一个外头的人时,他第一反应就是:这肯定是因为朱友文那媳妇儿王氏的缘故。

结果,寝宫里发生了叛乱。朱全忠在荒淫无度上遭到了报应,被人开膛破肚,但这惩罚远远不够平息上天的愤怒。所以,他那个唯一有能力的儿子朱友文,最终替他偿还了这笔债。

【朱友文:历史轻视你,我帮你记一笔】

朱友文,也就是康勤,是梁太祖朱全忠收的干儿子。在五代那会儿,有个说法是“英雄不问出处,拳头硬的就是老大”,太子这个身份压根儿没啥分量。他虽然被梁太祖瞧得上,但最后却也是间接栽在梁太祖手里。身为后梁唯一的太子,他的事儿竟然就那么寥寥几十个字给打发了。这真的是那个时代的惨状,因为坏蛋太多,坏事做尽,数都数不过来。像朱友文这种没干啥大坏事,后来也没机会搞政治、圆梦想的人,真心没啥好写的。

但我还是得提一下这位不太受欢迎的太子。

公元883年3月份,朱全忠因为打败了黄巢叛乱,立了大功,所以被封为了宣武节度使。到了同年10月,他又多了个头衔,成了宣义军节度使。时光飞逝,转眼到了898年3月,朱全忠再次升职,这回他被封为天平军节度使。就在那年的5月,他又兼任了护国军节度使。打那以后,朱全忠手握四个地方的军权,实力大得不得了,完全可以跟唐皇较量一番了。

在这种处境下,怎么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力量就成了当务之急。

朱全忠的得力助手敬翔提出,古往今来,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兵马得壮大,背后还得有坚实的支撑。说白了,兵马不能少,盐铁和粮食这些物资也都不能缺。朱全忠一听,觉得在理。于是,他就把这项重要任务交给了朱友文,让他当上了“度支盐铁制置使”。这个“度支”呢,就是管钱的,负责财政的预算和开销;而“制置使”,则是在打仗前后,负责维持地方秩序的头头。这样一来,朱全忠就可以放手去征战四方了。朱友文呢,在朱全忠打仗期间,负责征收赋税,积累财富,给军队提供物资。从那时候起,一直到朱全忠称帝的八年时光里,朱友文为后梁的建立可是出了不少力。

公元901年,藩镇大佬李茂贞把唐昭宗抓到了凤翔。这时候,朱全忠火速赶来救昭宗。两人打了一仗后,李茂贞觉得自己打不过,就躲在城里不出来了。朱全忠呢,从老远的地方赶过来,攻了好几次都没攻下,粮食也快吃完了。没办法,他只好先撤回河中。但没多久,朱友文就送来了大堆粮食。有了粮食,朱全忠又带兵去攻打李茂贞死守的武功。这场仗一打就是两年。两年后,李茂贞城里粮食不够吃了,只好投降。朱全忠之所以能围李茂贞两年,全靠朱友文送粮食。

公元906年,昭宗想让朱全忠来管盐铁、度支还有户部这三个重要部门,但朱全忠没答应。为啥呢?因为他已经有了个得力助手朱友文,这些权力其实早就被他攥在手心里了。

公元907年,朱全忠当上了皇帝。他把汴梁当作都城,起了个新名叫东都,这个地方后来就变成了开封。到了五月,他开始大肆封赏手下的官员和家里人。在朱全忠刚当上皇帝那会儿,他的举动看起来还挺像个英明的君主。举个例子,他让唐朝的老臣张文蔚和杨涉都做了门下侍郎、平章事,还让御史大夫薛贻矩当上了中书侍郎、平章事。

他四处寻找能人异士,想办法提拔那些被埋没的人才。谁要是明白治国之道,能指出朝政的得失,有改进的办法,都可以直接上书提建议。要是有人躲在深山老林里,不想出名,他就派人带着重礼去请。对于以前的战友,他也没忘,比如给河南尹兼河阳节度使张全义封了魏王,镇海节度使钱镠则被封为吴越王。对自己的家人,他也是尽量封赏,让他们满意。皇兄全昱成了广王,皇子友文是博王,友珪是郢王,友璋是福王,友雍是贺王,友徽则是建王。

公元908年,他把以前住过的汴梁老宅子改成了建昌宫,还把建昌院的事务管理变成了建昌宫使这个官职。想当年,他南征北战,兵马粮草这些大事小情,全都是建昌院在管。现在他把院子升格成了宫殿,由此可见,他对后勤这块儿工作有多上心。

公元909年,朱全忠把都城搬到了洛阳,他在汴梁做了几个重要的人事安排:让尚书兵部侍郎李皎去当建昌宫的副头头,兵部侍郎姚洎呢,就成了管仪仗队的头儿,还有开封尹朱友文,他被留在了东都当留守。

朱全忠建立国家后,首先碰上的麻烦不是大家指责批评,而是李克用、刘仁恭、杨行密这些藩镇大佬的挑衅。为了打下长久的江山,他只能把心思全放在军队建设上。要想让军队厉害,就得重视农业。重视农业既能保证有足够的士兵,又能保证军队吃喝不愁。

后梁能在那么不容易的环境里撑了十六年,全靠朱全忠搞的重视农业的那一套。这次改革里,两个人功劳最大,一个是宰相敬翔出的好主意,另一个就是朱友文干事儿不含糊。那时候的中原,河南那块地儿算是挺肥的,朱友文作为东都的头儿,推行改革那是他的本分。就是在公元九零七年到九一一年这阵子,朱全忠真真切切看到了朱友文搞经济的手腕。因此,他在洛阳西边玩得疯的时候,谁都不想见,但一听说是博王来了,立马就得请进来,好言好语地招待。

公元911年2月,蔡州那边闹起了叛乱,蔡州的头头张慎思,那家伙太软弱,啥也干不了。朱全忠就把张慎思给叫回了洛阳,可蔡州那边刺史的位置一直空着,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顶上。就在这时,右厢指挥使刘行琮瞅准机会,开始捣乱。顺化指挥使王存俨,这家伙没等朱全忠下令,就自己带兵把刘行琮给收拾了,还把刘行琮的士兵都收到自己麾下了。王存俨手下的郑遵和士兵们,还想让王存俨当蔡州的老大。可朱友文看出王存俨的野心勃勃,立马带兵要去收拾他。大军开到鄢陵时,朱全忠急眼了,赶紧给朱友文写了封信:“王存俨刚把刘行琮给灭了,这可是大功一件。你现在去讨伐他,他要是狗急跳墙反了,蔡州可就没了。”

朱友文没辙,只能带着军队返回汴梁。他之所以出兵,是因为瞧出了王存俨那小子想耍滑头,独占蔡州。但他老爸是个老江湖,想的却不一样,觉得只要能暂时稳住局面,就没必要兴师动众。再说了,他让朱友文留在汴梁当留守,本意也不是让他去战场上拼命,而是希望他以后能管好整个天下。

朱友文呢,他也是从那个混乱的唐朝过来的,不过他是个文官。他的活儿就是在乱世里头,想尽各种法子保证老爹的军队后勤不出问题。唐朝末年到后梁那会儿,到处都是自封皇帝、王爷的人。但从朱全忠掌管四个镇子,把汴梁当作老窝,一直到他建梁,再到朱友文去世,汴梁周围愣是一个人也没敢称帝称王。这当然是朱全忠东征西讨给吓住了大家,不过朱友文在汴梁苦心经营了十年,也是个大原因。

史书上记载,朱友文小时候就长得俊秀,爱学习,聊天也头头是道,还会写诗。这么说吧,他简直就是那种帅气又聪明的少年,有文化素养,有独到见解,挺能干,还特别肯吃苦。

就有这么个人,对五代那会儿“王侯将相不是天生,谁兵强马壮谁上位”的情况特别恼火。因此,当他得知王存俨打算靠功劳让朱全忠答应他管蔡州的事儿时,他火冒三丈。没等朱全忠发话,他就以东都留守的牌子,直接带兵去攻打王存俨了。

老爸已经走了歪路,自个儿当上了皇帝。事儿都到这地步了,做儿子的哪还能去怪老爸呢?但他绝不会坐视不管,让老爸的地盘上再出乱子。不管是为了保住老爸的皇位,还是因为他烦透了到处都有人自称皇帝、王爷的这股风气,反正,他是铁了心要除掉王存俨,心里头那是满满的恨意啊。

朱友文对朱全忠那是忠心没话说,朱全忠心里也明镜似的,因此对朱友文特别看重,也很疼爱他。到了公元910年,朱友文从汴梁跑到洛阳,父子俩在朱全忠的卧室里聊了好一阵子。又过了几年,到了公元914年4月,朱友文又来洛阳,想让朱全忠回汴梁。朱全忠答应了,可走到黎阳就生病了。这样一来,朱友文只能留在黎阳,全心全意照顾朱全忠的生活起居。

朱友文为了让老爸的病早点痊愈,等朱全忠一回洛阳,就把新建的食殿对外开放了。他拿出三千贯钱和一千五百两银器,作为内宴的费用,然后就在食殿摆了宴席,请了宰相还有好多文武官员一起来吃饭。

喝得美了,朱全忠心里头那个乐呵,就琢磨着去九曲池划划船。池子水不深,朱友文还贴心给他弄了艘大船。谁承想,刚划到池子中间,冷不丁刮起一阵邪风,直接把朱全忠的船给吹翻了。朱全忠掉水里头,好在朱友文和船上的下人使劲儿把他拽了上来,不然非得淹死不可。上了岸,朱全忠吓得脸都白了,浑身直哆嗦,牙齿打颤。这一吓,他的病更重了。回到汴梁后,晚上老睡不着,总让人陪着熬夜,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睡觉也不踏实,老醒着瞎琢磨。

就在这时,跟李克用部队打仗的燕王刘守光老是传来战败的消息,不停地求救。朱全忠病得连床都起不来了,他把身边的大臣叫过来说:“我花了三十年打拼天下,没想到太原那帮人居然嚣张到这种地步。我看他们的野心不小,肯定会成为咱们的大患。老天爷又想早点带走我,我要是一死,我的儿子们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恐怕我死后连个埋骨的地方都没有啊!”说到这儿,他哽咽了几下,然后就晕过去了。

关于朱全忠啥时候收他做养子,历史上没明确说。这个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太子的人,在后梁建立时,确实把东都汴梁给稳稳当当加强了,但遗憾的是,他忙活半天却是帮了别人的忙。

朱友文一走,他那美貌的夫人王氏也跟着去了,这事儿让后梁的东都汴梁城笼罩上了一层阴霾。根据历史记载,九一二年,也就是乾化二年的时候,汴州发生了大地震。

琢磨琢磨,朱友贞宰了朱友文那会儿,最后究竟跟他嘀咕了啥?朱友文有没有拼死一搏?是不是搬出了他对后梁的那些汗马功劳来对抗?又或者扯出了老爹对他的深信不疑来抵挡?但这些都成了无解之谜,不过我猜朱友贞干掉朱友文那会儿,心里头肯定爽得很。毕竟,老爹对那个外人的疼爱,还有他管理东都汴梁那一套,老是让老爹在亲儿子们面前赞不绝口。所以,他下令动手时,八成是笑眯眯地瞅着朱友文断气的。说不定,还是他自己下的狠手呢。

【朱友裕之死:鞠躬尽瘁,后梁之劫】

朱全忠跟晋王李克用斗了近三十年,两人你来我往,互有输赢。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斗争竟然拖拖拉拉三十年都没个结果。李克用一死,他儿子李存勖就上了心,带着军队把朱全忠打得节节败退。朱全忠手下虽说也有不少能人,但那些真心实意为他卖命的,早就在战场上没了影儿,剩下那些人也都不给他好好干。这时候,他开始怀念起大儿子朱友裕来,更让他难过的是,这个本该继承家业的儿子,却早早地就走了。

朱友裕这家伙,小时候就爱舞刀弄枪,尤其是射箭骑马,简直像天生就会。等他长大点儿,就跟着老爸朱全忠到处打仗。到了唐朝中和年间,朱全忠被封为宣武节度使,跟李克用一起去追打黄巢。那时候,他俩一块儿围攻华州,黄巢的弟弟黄鄴先派手下士兵死守城门,又叫那些士兵对着李克用和朱全忠破口大骂,说李克用是异族,朱全忠是叛徒。这俩人都是火爆脾气,哪儿能受得了这种侮辱。李克用气坏了,立马下令放箭射他们,箭是飞出去了,可那些骂人的士兵还是站在原地,继续开骂。

李克用是个沙陀族人,骑马射箭就像是他们天生就会的本领。他带的那支“鸦儿军”,个个都是射箭的高手,但这回却栽了跟头。朱全忠瞧着李克用的手下老射不中,就扭头瞅了眼朱友裕。朱友裕瞧出问题来了,李克用的士兵之所以射不中那人,就是角度没找对。他挑了个好角度,拿箭,拉满弓,嗖的一箭就射中了。两边的士兵都兴奋地大喊起来,声音响得整个山谷都能听见。李克用手底下猛将一堆堆的,但还是特别夸奖了朱友裕,赏了他一百支好箭和一把好弓。

可就这么个既勇敢又聪明的家伙,最后竟被他老爹给间接害死了。想当年,朱全忠当上了宣武节度使,守着汴梁这块地儿。没多久,他就去攻打徐州了。那时候,还有个军阀叫朱谨,带着兗州、郓州的兵马,在朱全忠后头捣乱。朱全忠火了,让朱友裕带兵去打朱谨。朱友裕也挺争气,一仗下来就赢了,杀了不少朱谨的人,朱谨只好带着几个残兵败将溜了。但朱友裕觉得,关键还是在徐州那边,朱谨不是大头儿,所以朱谨跑了,他也就没去追。

那时候,都虞侯朱友恭心里琢磨,朱友裕这么做背后肯定有别的打算,于是他就给朱全忠写了封信说明情况。朱全忠呢,也担忧自己这个既勇猛又有谋略的儿子会起兵反叛,所以就写了封信,让都指挥使庞师古去接替朱友裕指挥军队,先让朱友裕负责许州那边的事儿。

不过,那封信阴差阳错地落到了朱友裕手中。想到老爹平日里多疑的性格,朱友裕心里头一紧,吓得赶紧带着几个心腹躲进了山里。但静下心来一想,自己压根儿就没想过要造反,这一跑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于是,他赶紧派人四处奔走,想找到老爹的心腹大将,好把自己的冤情给说清楚。这事儿后来不知怎的就传到了朱全忠老婆,也就是后来的元贞皇后耳朵里。她赶紧给朱友裕递了信儿,让他换上平民的衣服悄悄进汴梁,说她会想办法救他出来。

一大早,朱友裕就跑去见朱全忠,他直接跪在院子里,边哭边求朱全忠处死他。朱全忠一看,火冒三丈,立马让手下人把他拖出去,打算砍了。就在这时,张皇后急匆匆地进了院子,一把拽起朱友裕,边哭边对他说:“你这是主动认罪,不就是想证明你没造反吗?”

朱全忠脑子突然灵光一闪,就饶了朱友裕一命,让他去管许州那边的事儿。后来,又提拔他做了检校司空和武宁军的节度留后。接下来,封赏就没断过:打下东平后,朱全忠就封朱友裕为天平军的节度留后,还加了检校司徒的头衔。到了天复初年,又让他做了国军节度留后。等朱全忠拿下河中后,又让他去当护国军的节度留后,没多久又升他做华州节度使,还加了检校太保和兴德尹的职位。

九零四年的天祐元年七月,朱友裕又被任命兼管行营都统,带着几万步兵骑兵,去攻打邠州和岐州。可没想到,就在那年的十月,朱友裕突然生了病,在回来的半道上,人就没了,地点是梨园,最后他被葬在了汴梁。朱全忠一听说朱友裕死了,立马哭得稀里哗啦的,就像他后来跟身边大臣说自己将来可能会死无葬身之地时那样,直接哭晕了过去。

据历史记载,朱友裕这人性格挺大度,挺能赢得手下人的拥戴。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当朱全忠听说朱友裕在围攻徐州时,就疑神疑鬼起来,觉得他有反叛之心。

比起朱友文,朱友裕在士兵们心中的地位那可是高多了。在五代那个混乱的年代,手里有兵,那就等于有了称王称霸的资本。到后来,朱全忠觉得自己的儿子们个个都可能造反,但他就信得过两个人。头一个当然是朱友文,因为在朱全忠看来,这养子开创家业差点儿,但守住家业那是绰绰有余。另一个就是朱友裕了,自从那件事情过后,朱全忠经常把军队的大权交给他。就像天祐元年,公元904年七月,讨伐邠州、岐州那会儿,他把大部分军队都交给了朱友裕来指挥。

要是朱友裕还活着,朱全忠绝对不会讲出那句狠话,说什么“死后连个埋尸的地方都没有”。他的其他几个儿子虽说也是带兵的,但跟李克用手下的大将一比,那简直就是小孩跟大人的差别。朱全忠后来为啥特别看重朱友文,对其他儿子却不太搭理,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儿子里头,没一个有本事跟李克用家族对着干的。依照朱全忠那火爆脾气和武将的性格,他肯定得骂自己,咋就生出这么一群废物来。

要是朱友裕没死,那太子位置铁定是他的。朱全忠对这个儿子,那可是没一点不满意的地方。再说了,朱友裕是老大,加上梁朝建立后跟李克用家族的那些争斗,朱全忠肯定得挑个能打的来接班。这样一来,朱友珪那宫廷大屠杀的事儿也就不会发生了。毕竟,朱全忠那些儿子都挺服大哥朱友裕的,就算朱全忠自己乱搞,朱友裕手底下的兵马也足够摆平这一切。

朱友裕一走,朱全忠身边就剩下些要么不灵光要么心怀不轨的家伙。他们手里攥着的,本该保朱全忠命的军队,说不定啥时候就倒戈,把朱全忠给结果了。要是朱友裕还在,守护朱全忠的事儿哪轮得到后来跟着朱友珪冲进去动手的左龙虎军统军韩勍啊。你看朱友裕那“自个儿去见朱全忠”的架势,明摆着不是老爸眼里会造反的人。再说了,他要真想反,早就有那本事了,干嘛非得等到朱全忠病得不行的时候呢!

但朱友裕就这么没了,他给老爹留下的,是一具无处安葬的遗体,还有兄弟间自相残杀的惨状。说到朱友裕的死,史书上就简单提了一句:“友裕因病去世。”至于具体啥病,史书压根儿没提。不过,咱们倒是可以试着猜猜朱友裕到底得了啥病。

朱全忠误以为朱友裕有叛心,差点儿就对他下了狠手。这事儿让朱友裕这个一直对老爹忠心耿耿的儿子,以后行事都变得特别小心,生怕哪步走错。不过朱友裕心里清楚,老爹怀疑自己只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背后还有其他几个小插曲。

景福元年,也就是892年那会儿,朱全忠打算攻打郓州,他先派了朱友裕去打前阵,在斗门那儿扎营。可谁成想,晚上郓州的兵马就偷袭了他们,朱友裕一看不妙,赶紧带着兵马撤了。朱全忠还在赶来的半道上呢,压根不知道朱友裕已经撤了,结果一点防备都没有,吃了个大亏。朱全忠气坏了,后来在一个偏远的村子里碰见了朱友裕。这事儿一出,朱全忠对儿子的勇猛那是大打折扣了。没多久,他们又去打濮州的朱宣,这次朱友裕当先锋,冲得太猛,结果跟后面赶上来的朱全忠走散了。朱全忠倒霉催的,又撞上了朱宣手下的几个猛将,吓得扭头就跑。朱宣的人在后面紧追不舍。朱全忠东奔西跑的,跑到一个大沟前头,要不是沟里有些碎木头让马踩着过去了,朱全忠差点就被活捉了。

朱全忠被那两件事气得火冒三丈,不过想想自己的儿子们,还真没谁能赶得上朱友裕,所以他还是得倚重朱友裕。时间一晃,又出了档子事,朱友裕居然没去追朱谨。

朱友裕的病可能就是在那样的境况下缠上他的。一方面,他拼尽全力帮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另一方面,他又得想尽各种办法让父亲相信,他压根儿就没有反心。这样一来二去,身体和精神都垮了,死神也就悄悄逼近了。

说白了,朱友裕和朱友文,他们俩都是朱全忠间接给弄死的。

【朱友贞称帝:杀人一时快,平反一时爽,一切都为了自己】

朱友珪把老爹和朱友文都给干掉了,但这事儿做得太不地道,大家心里都不服他。那些有智谋的大臣和勇猛的将领,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的。再加上他自己又瞎折腾,不务正业,这就给了在东都汴梁的朱友贞一个大好时机。

朱友贞干掉朱友文后,心里老是七上八下的,他也琢磨着怎么报仇。不过那时候,他手头兵不多,后梁的军队大都归杨师厚管。于是,他先想办法拉拢了杨师厚,接着又去撩拨了东都的龙骧军,连朱全忠的外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袁象先也被他拉下了水。

公元913年3月27日一早,他就带着手下闯进了洛阳的东宫。朱友珪一听说这事儿,就自己了结了。之后,朱友贞当上了皇帝,大家通常管他叫“末帝”。

他当上皇帝后,头一件事就是带着几分苦涩,去歌颂老爸打下的江山,同时,他也算有点良心,对朱友文的表现给出了中肯的好评。

他当上皇帝后,发的那个公告里头写着:

咱们国家奖励功劳、惩罚罪过,都得按照朝廷的规定来,回报恩情、伸张冤屈,这可不敢违背天理。要是有人明显违反了法律,就算暂时没被追究,但长远来看,法律的大纲肯定会得到维护,事情最终会回归到应有的道理上。

想想太祖皇帝那时候,他开了霸府,四处征战。后来建立了皇朝,还迁都了。因为国都事务繁重,留守的人才又难找,所以他特别小心地选了些亲信和贤能的人来担重任。就像那个博王友文,他不仅文武双全,还通晓古今。他在浚县那边帮了大忙,也在皇朝兴起的地方一起治理国家。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忠心耿耿,没变过心。他对百姓很好,给国家也做了不少贡献。但去年,那个郢王友珪,心里老想着反叛,已经露出了凶相,想要对君王和亲人不利,还想偷偷篡夺皇位。

现在先皇病重,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博王就偷偷上了奏章,请求加强皇宫的守卫。然后,他就把莱州刺史的职位给了郢王友珪。友珪刚看到任命书,立马就干了件大逆不道的事。他居然敢在内殿私自调动兵马,还在东都闹事,接着又假传圣旨,胡乱杀人,还剥夺了博王的爵位,连名字都给改了。这冤屈和耻辱,真是太大了,欺骗的手段也太过分了。好在老天保佑,祖宗神灵显灵。

为了让国内外和睦相处,避免引起广泛的愤怒,我们迅速平定了内部纷争,捉拿了罪魁祸首。这样,既为国家洗刷了耻辱,也避免了在国际上被人嘲笑。我本来打算隐居,不敢轻易治理国家,但大家硬是推举我,我只好接受继承皇位。现在,冤屈已经得到伸张,无论生死都应受到恩泽。所以,博王应该恢复官爵,并让有关部门选个日子,让他入土为安。”

这道诏书能让活着的人觉得朱友贞是个能“纠正错误”的明君,但对已死的朱友文来说,却没啥意义。这就是所谓的迟到的公平,迟到的公平就等于没公平。想当年,朱友珪下令干掉朱友文,也不是没人怀疑过那诏书是假的,可朱友贞一心想着对老爸忠心,还是把朱友文给杀了。

说白了,朱友珪算是遭到了报应,他被自己曾经下令杀死老爸的仆人冯廷谔,在朱友贞的命令下给干掉了。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就是之前害了朱友文的朱友贞。但说实话,朱友文的冤屈并没得到真正的昭雪。因为朱友贞的真正目的,就是抢皇位,根本不是为了给太子朱友文报仇。不过他在起兵时,肯定和朱友文那掌控汴梁官场近二十年的手下们打好招呼了,而这背后的理由嘛,估计就是说为了给太子朱友文报仇。所以,汴梁那些当官的,大大小小都站到了他这边。这里头,除了朱友珪自己作孽太多,朱友文的影响力也是个大原因,不能小看。

朱友贞说到底就是个只会动武的人,就是他,把朱全忠好不容易拼死拼活打下的大梁天下,一股脑儿拱手让给了后唐的李存勖。

孔子活在周朝那会儿,他说啊,要是我不清楚夏朝的礼数,那我就瞅瞅商朝的。要是商朝的礼数我也不清楚,那我就看看咱们周朝的。为啥呢?因为这仨朝代的礼数都是一步步发展,慢慢变得更好的。

不了解朱全忠的狠辣治理,那就瞅瞅朱友珪那糊涂样治国。要是朱友珪的糊涂统治还不清楚,那就再看看朱友贞的笨手笨脚。这爷俩管理国家,真是一个德行,没啥两样。

有时候,想想那个时代真让人头疼,全都是靠枪杆子说话。那些软绵绵的儒家学者,或者稍微带点善心的人,在那个乱世根本混不下去。每次政权一换,台前幕后蹦跶的都是那些粗鲁的武夫。他们打下了江山,却还想着用打架那一套来管理,结果哪个也没长久。说实话,朱友文活在那个时代,注定得完蛋。因为乱世里,容不下那些不搞武力统治的人啊。

有人讲,朱全忠挑中朱友文做皇上,其实是因为朱友文的老婆王氏长得特别漂亮,深得朱全忠的喜欢。这就是常说的,老婆有福,老公沾光。

没错,朱全忠在荒淫无度方面确实有他人难以匹敌的手段,但要是把这事儿跟选继承人扯上关系,那就不太讲得通了。朱全忠一开始跟着黄巢起义,后来瞅准时机又回了大唐,靠着立下的一大堆战功,被唐昭宗封为了梁王,还管着四个地方。这些可不是光靠力气大就能搞定的,五代十国那会儿,论起狡猾来,朱全忠说第二,没人敢认第一,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朝堂上。

后来他之所以胆子大到敢杀掉唐帝,自己坐上皇位,主要是因为他看清了形势,觉得这世上能跟他较量的人没几个了。他可不是那种手下兵马一多就急着称帝的武夫。

他晚年那乱搞男女关系的事儿,也就持续了短短三年。在这三年之前,因为有他老婆张皇后管着,他作为男人,表现得相当规矩。而且,就皇帝的标准来看,在五代那会儿,他的品行还算是可以的。

再说,他虽然跟儿媳乱来,但并没因此就冷落了自己的儿子们。换句话说,他心里还明白着呢,要不然,他也不会讲出死后怕连个埋身之处都没有这种话。

他生命最后一年,仍在跟李克用家族斗来斗去,同时到处找有本事的人,跟宰相敬翔一起商量国家大事。快不行的时候,他给朱友珪的安排,能看出他脑子很清醒。

他挑中朱友文,主要就是因为他平时就特别疼爱这个养子,王氏在他那儿,也就是个调和关系的角色。说到大的决策和方向,五代里以狡诈出名的朱全忠,还是得靠自己的脑子去规划和执行。

他压根儿想不到,自己费尽心思筹谋的一切,还没来得及施展,就被亲儿子给全盘搞砸了。

朱友文被冤枉谋反,一年后事情才真相大白,给他平反的竟是当初下令杀他的人,命运跟朱友文真是开了一个大玩笑。说到这份来得太晚的公道,五代时期的首位太子朱友文,如果泉下有知,不知会怎么想。他是会觉得自己是在替老爹还债,还是因为碰上个混蛋干爹朱全忠,而觉得自己命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