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幸同这局打得怎么回事?正手一挥,那力道,真不像她先前那种含蓄的小心翼翼,简直是闪电劈下去的感觉。你说奇怪不奇怪?这才没一周,教练就换了,原来马俊峰不在了,换成了邱贻可。前几场比赛还吊儿郎当地搬不动对手的球,这回怎么突然带了股狠劲儿?手机一刷,才知道背后这故事——不是技术调整那么简单,是气势上坐了趟火箭。
很多人没太注意,教练的角色不仅是指点技术,更多时候是那个在场边一直喊“别怕,别怕”,帮运动员挖掘敢打敢拼的胆子的人。陈幸同这次正是多了这样一声“别怕”,就像她的手下多了一份刚劲。运动心理学也早说过,运动员卡壳往往跟心理有大关系,不是简单的动作问题,换个教练,有时候就是换个调子,短期能带来冲劲和新鲜感。
说实话,比赛里那一拍正手球,观众席旁边甚至都能听见“嗖”的风声——怎么可能是巧合?换教练那会儿,确实像是换了一把锋利的刀。这刀没换材质,只薄削了手柄上多余的犹豫。以前那个马俊峰很稳,比较像警察执勤,静悄悄地盯着动作。邱贻可则更多是那个带节奏的鼓手,喊得响,带劲儿,冲劲来了,球也就打得狠。
但不要忘了,教练换了不能盲目乐观,一场比赛能爆发,并不代表整个赛季都这么稳。默契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今天这股火,明天能不能维持住,得靠时间和磨合。过去那种稳定培养的轨道突然被打破,也可能让接下来的节奏乱套。就像我们平时换室友,第一天新鲜劲冲顶,过几天发现习惯不来,刺激感立马打折。
说回来,对普通人来说这事儿也有启发。卡在某个瓶颈,别老盯着问题本身不放,有时候跳出来,换个老师或者伙伴,改变场景和节奏,心理闸门一下子开了。陈幸同这次就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例子,不光技术动作没大改,凭借教练的气场带动,能把正手球打得像炸弹一样狠。
话说回来,马俊峰这次不在,疫情还是有点影响吧,还是别把所有问题都归结成技术。有时候比赛就是人、心、气场和节奏的综合体,单靠哪一条都撑不起完美表现。邱贻可顶上去,让陈幸同尝试另一种打法节奏,这板明显灵了。换句话说,就是没准儿这个换教练能让她这股劲儿持续下去,也有可能是昙花一现。
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陈幸同能不能保持这股子狠劲,还得靠她自己,靠团队的协同磨合。粉丝们兴奋归兴奋,可别一阵风过去,啥都没了,才发现原来是心理加码打了个漂亮仗。咱们只看到她正手一拍的那刻,没看到后台那些又哭又笑的日子。再说说,这么操作,粉丝真不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