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里,功夫电影不仅仅是打打杀杀的娱乐,更是一种独特的情怀。提到香港武术电影,大家或许会想起成龙、李连杰这些响当当的名字。
但其实,这些巨星的光环背后,有一个人不该被忽视,他就是“武术指导宗师”袁小田。要说这位老人家有多厉害,圈里人都知道,见了面都得自觉敬一杯酒,哪怕你是当红影星。
别以为这是吹牛。《拳皇》游戏里那个打醉拳的“镇元斋”,形象灵感就是袁小田。甚至连国外的功夫片导演都把他当作中国功夫指导的开山祖师。
你想,能被尊称为“世界华人第一武术指导”,这得有多硬的底气?
要理解袁小田的分量,得先看看他的年代。上世纪老香港的功夫电影,跟现在风格完全不一样。那会儿,什么花哨特效都没有,观众要的是看真功夫。
电影里常常一板一眼地教你八卦掌、鹰爪功,甚至怎么从踩砖头练到登堂入室。那种“硬桥硬马”的打斗,今天的观众看着可能觉得慢,但老一辈都知道,这才是真功夫的底色。
袁小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功夫片的走向。在他之前,电影打戏多半是戏剧武生照搬舞台套路,动作浮夸不实。可袁小田却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把中国武术的精髓,真正带上大银幕?
他不是那种只会嘴上讲讲的“理论家”,而是小时候就跟着老一辈师傅学功夫,什么鸳鸯腿、八步拳,嘴上说的,手上也真打出来。
他看上去其貌不扬,可一上台子,架势、气势全都有。
袁小田原本是北京人,小时候跟很多小孩一样,做着“武侠梦”。可不同的是,别人是看着漫画、小说过过瘾,他却能一板一眼地照着学,练出点真东西。
后来戏院里那些武生,被他吸引过来一起切磋。那时候,戏班子里的武打演员,常常要在台上分个高下,动真格的一点也不少。袁小田就在这种环境下,慢慢磨出了真本事。
1937年,袁小田受粤剧名伶薛觉先邀请,南下香港,成了剧团里北派武打的指导。那会儿香港刚刚有点电影雏形,根本没人听说“武术指导”这回事。
袁小田凭着自己的功夫底子,先是在剧组里帮忙做难度动作,后来还当起了替身。那时的替身没有现在这么多讲究,能打、敢拼才是王道。
等观众发现,原来大银幕上那些漂亮的打斗,都是袁小田幕后操刀,圈内很快就传开了。
一个最经典的例子,是袁小田27岁时为女星邬丽珠做替身。邬丽珠是影坛第一代武侠女星,她在电影里潇洒飒爽的功夫动作,原来大部分都是袁小田完成的。
这下子,袁小田的名气算是彻底打开了。后来他又参与了无数部经典功夫片,比如元祖《黄飞鸿》系列、《独臂刀》、《大醉侠》这些,个个都是功夫片史上的里程碑。
袁小田不仅自己成了电影界的“活招牌”,还开创了武术指导这个行业。他的影响力,甚至延续到现在。等到60年代末,他年纪大了,渐渐把舞台让给了儿女。
袁家班的名号,慢慢传开,尤其是大儿子袁和平,更是把功夫电影带上了新高度。像《奇门遁甲》《小李飞刀》这些经典剧集,都是袁和平指导的。
后来,成龙能凭《醉拳》爆红,也是因为有袁小田的加盟。
说起来,这位老前辈自己也有一颗“主角梦”。他65岁高龄出演了《醉拳》《醉侠苏乞儿》《南北醉拳》这些片子,成了当时观众心中的“活神仙”。
央视还专门放过他的电影,那些年很多小孩就是看着袁小田的动作,开始练功夫的。
可惜,英雄也抗不过病痛。袁小田68岁时因为肺癌走了。虽然人走了,可他留下的袁家班和武术指导传统,一直没有断。
袁和平现在都八十岁了,今年春晚还有他的身影,和樊少皇、吴越一起演功夫微电影,现场观众都拍手叫好。
反观现在的武打片,特效多了,真功夫却少了。很多年轻人觉得,武术电影好像没那么吸引人了。可只要想起袁小田、袁和平这些老一辈,心里总还有点盼头。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真正懂功夫、肯下苦功夫的人,把中国武打片的招牌再擦亮一回。毕竟,那个属于真拳真腿的时代,才最让人心里发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