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财政部大楼的交易室里,交易员按下确认键的那一刻,650亿美元的美债瞬间易主。 这个数字创下了该国单月增持的历史最高纪录,几乎相当于整个卢森堡持有的美债总量。
就在同一份美国财政部的报告里,中国持有的美债数字定格在7563亿美元——这是连续第三个月下滑,相比2022年4月的峰值,已经消失了近40%。
日本东京的外汇交易大厅屏幕上,日元汇率剧烈波动。 为了稳住汇率,日本央行默默增持了5亿美元美债,以1.14万亿美元的持仓量,继续稳坐美国最大债主的宝座。
而伦敦金融城的基金经理们正忙碌地调整头寸,英国增持17亿美元美债,以8094亿美元的总量巩固了第二大持有国的地位。
特朗普在海湖庄园的会议室里怒气冲冲。 他刚刚公开要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利率压到1%以下,声称这能让美国每年少付3600亿美元利息。
但鲍威尔在华盛顿联储大楼强硬回击:“如果不是你的关税战,我们早就能降息了。 ”两人之间的战争已经公开化,特朗普骂鲍威尔“木头脑袋”,甚至要求他立即辞职。
北京的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中心,黄金储备的曲线持续上扬。 显示屏上的数字跳动到2580吨,这是连续第18个月增长。
与此同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交易额突破120万亿元,与39个国家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正在生效。
华尔街的交易终端前,基金经理们目睹着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单日飙升40个基点,创下2001年以来最惨烈的抛售潮。
4月份的市场动荡让三大股指创下五年最大单日跌幅,美元指数年内累计下跌超过10%。
沙特利雅得的能源交易大厅,石油人民币结算系统的绿灯亮起。 中俄能源交易中的人民币结算比例已经达到76%,金砖国家正在推动建立独立的支付体系。
巴西、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在过去两年里已累计抛售超过2000亿美元美债。
美联储的会议室内,决策者们盯着通胀数据眉头紧锁。核心CPI同比增速达3.3%,远高于2%的目标,但一季度GDP却萎缩2.8%,失业率升至4.4%。
面对特朗普的降息要求,他们最终决定维持利率在4.25%-4.5%的区间。
英国伦敦的养老金管理机构,投资委员会通过增持美债的决议。 英国脱欧后强化金融中心地位的需求,推动其持续买入美元资产。
但市场流动性指数(LM12)却悄然跌至2011年欧债危机以来的最低点,美债市场的深度正在变浅。
开曼群岛的对冲基金办公室,基金经理紧急平仓70亿美元美债头寸。 杠杆率高达50-100倍的基差交易在美债波动中岌岌可危,成为市场踩踏的助推器。
与此同时,PIMCO在加州的总部宣布战略转向:削减美元敞口,增持欧洲、日本及新兴市场债券。
美国财政部的债务钟跳动着36.2万亿美元的数字,占GDP比重已达123%。2025财年到期债务高达9.3万亿美元,利息支出预计达到9520亿美元——首次超过军费开支。
在惠誉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后,融资成本进一步攀升,30年期房贷利率飙升至7.5%。
中国的交易室里,操盘手们执行着“减持短期、增持长期”的指令。在5月的操作中,他们实际增持了近50亿美元的长期债券,但市场波动导致账面价值缩水9亿美元。
这种策略性调整旨在管理利率风险,而非清仓式抛售。
特朗普政府的经济顾问团队在白宫测算着关税影响。 对中国石墨加征160%的累计关税冲击着电动汽车产业链,美国冻结中国实体在美账户120亿美元的举动正在发生。
这些政策迫使各国重新思考资产安全边界,黄金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在东盟各国的央行金库,新运抵的金条被录入系统。全球央行年度黄金购买量达到1136吨,创下55年来新高。
而美元在全球官方储备中的占比,已从2001年的73%降至58%,多极化储备体系正在形成。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外国官方机构在5月净卖出221亿美元美国资产,而私人投资者则净买入3332亿美元。
这种分化暗示着主权资金与逐利资本对美债的价值判断出现裂痕。 在摩根大通的危机预警模型中,美债市场失灵已被列为系统性风险的首要监测项。
鲍威尔在国会听证会上再次强调货币政策独立性时,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出新威胁。 这种公开撕裂让M&G Investments的基金经理警告:“即使收回威胁,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谁知道下次会出什么招? ”。
新加坡外汇市场的交易屏幕闪烁,美元指数罕见地与美债收益率同步下跌。 这种通常在新兴市场危机中出现的组合,如今出现在全球最大经济体身上。
PGIM固收主管指出:“政策波动正在让美国资产付出代价,我们在汇率、债市和股市中都看到了代价。 ”
英国增持美债的背后,隐藏着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的通道操作。 由于历史形成的金融合作关系,部分海湾国家通过伦敦金融机构间接持有美债。
这种结构性安排使英国持仓规模短期内超越中国,但并未改变全球去美元化的实质进程。
在布鲁塞尔的欧元清算中心,欧盟共同债券的交易量稳步上升。 2200亿欧元的发行规模正吸引着寻求美元替代品的资金。
与此同时,印度加速推进卢比结算机制,拉美国家启动区域支付系统,全球货币体系进入战国时代。
日本财务省的干预资金账户显示,日元保卫战消耗了部分美债储备。 但日本央行仍选择小幅增持5亿美元,维持着最大债主国的象征性地位。
这种矛盾操作凸显了安全资产匮乏时代的无奈,明知美债信用受损,却找不到等量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