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爸妈这种走路都有风的年代人物,退休后居然栽在了查养老金这点“小”事上?还别不服,这数字洪流、各种“XX服务号”、“实名认证”,真能把一群大爷大妈搅合得头皮发麻。今儿就来唠唠,为啥本来应该是让老人生点儿生活小甜头的高科技,偏偏让他们拧巴得够呛——这波养老金数字化之旅啊,有点像东北大姨头一次下南方,不光水土不服,还被导航给带沟里去了。
上个月,差点儿因为查养老金的事儿把我妈气出高血压。不是钱没到账,是人和手机死磕生生干了俩小时,愣是没查明白那笔糊涂账。你说,现在什么都讲“数字化转型”,老年人享福理应“点点屏幕、钱到家”,却经常摔一跤卡一卡,怎么整?这数字化的河流,不是说你跳进去就能立马游过去。问题来了咱爸妈查个养老金,咋就像在玩“密室逃脱”——左划右点都进不去?银行两小时队排着,手机两小时页面转着,岁月静好变岁月“气人”,为啥,谁来给个明白说法?
你想啊,二十一世纪这都快进下半场了,儿女们天天看手机转账买菜都靠扫二维码,老人查个养老金居然还得“跑腿+动脑”。一边是银行门口一条长龙还带热水瓶,一边是微信服务里找城市、认证、绑定社保卡,处处是机关算尽的陷阱,手抖点错了还得重新来……到底咱老人的数字生活是“快乐升级”,还是“无语凝噎”?为啥同样是李雷、王大妈,一个点两下钱到账,另一个绕了一圈直接回“原点”?咋地,难道“数字鸿沟”真就成了新时代的“顶级难题”?
更滑稽的是,咱爸妈找不着养老金就跟丢了身份证似的,不查清楚晚上觉都睡不踏实。碰上绑定实名认证这一关,俩人“对视”了三分钟摄像头,愣是连AI都认不出来大妈还得学个左看看右眨眨,最后过关了,整得全家都像世界杯胜了一场。别笑,他不是笨,这恐怕是全民“智能焦虑”最新现场。
数字时代下的养老金查询,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一点都不简单。打开微信、切换城市、实名认证、绑卡……听起来不过几步,可对咱爸妈这一代,里头暗藏多少滴水不漏的小坑。别说城市定位这步,系统老是“贴心”到默认你工作地,可人家参保地早八百年前就在老家,你要不手动切换城市,那查个寂寞。可话又说回来,谁家老头老太愿意折腾半天点个app就像开“金山找宝藏”,操作两下直接跳回支付界面,一不小心还点成了“发红包”,钱没查明白,倒赔出好几块买了表情包,能不头大吗?
再说实名认证,隔着屏幕眨眼、点头、左右晃动,这操作搁咱年轻人可能一秒过,可对咱爸妈来说就跟跳广场舞第一天学动作,老得“分解慢动作”还老找不到节奏。手机提示“信息不符”,你以为是哪里的错?十有八九是社保登记的手机号换过,但哪有天天想起去社保局“换号”的大爷大妈,还不都是儿女赶紧帮忙跑一趟才搞定。
咋一这是技术的错;可转念一想,咱老百姓也真是被“数字整活儿”推着走。看见身边有老人查着查着发现钱少了几百,急得说要直接去告社保局。真别笑,老人们对自己的“养老钱”可是跟看“宝贝”一样金贵——可怜的,是系统里一个住院报销直接扣了钱,老人不明真相就担心是不是“糊涂账”。但凡查款功能有点儿“明白账”、“大白话”,哪还能吓出心惊肉跳的乌龙?
难怪每月一到发养老金的日子,银行柜台排起长龙,外头老头老太一边拎小马扎一边絮絮叨叨,活生生成了“广场舞前置剧场”你说,咱爸妈就不能省点脚力点点屏幕,从此不再银行里排长龙?
表面上这些小插曲都能靠“儿女帮忙”一一破解。教爸妈用微信查养老金,确认手机认证、查查是不是绑定错手机号,点明城市,手把手教一遍,老人家慢慢也会了。小区里一传十十传百,这微信群立马成了养老金“培训课堂”,大妈秒变讲师,还能给左邻右舍演示咋查账。有经验的家里人还定期帮爸妈检查资格认证,一切看上去好像没啥大毛病。
问题是,这“数字生活”看似顺利,更多老人只是侥幸会用。隔三差五就听说哪位叔叔阿姨整不会、卡住了、系统崩了、身份证认证失败、城市又切错了……全靠家里有人懂点行,只要一出门旅游、手机系统升级,立马又懵了。网上说“简单三步”,可真正点起来,发现不止“三步”,而是“三十步”改城市、实名认证、绑定、查账单、点月份、查项目,还要随时看清扣费是不是医保扣的,要是有多城市参保的、跨地区交社保的,一顿操作下来,连宋小宝那句“我太难了”都得感同身受!
有些老人家干脆放弃,照旧每月跑银行,边排队边聊家长里短,甚至觉得“手机查账”就是给儿女添乱——这边的养老金查出来,钱少了还会被怀疑是不是“系统出错”,有的甚至按耐不住怼去社保大厅闹一场。你说,数字生活要是整得老人生疑,变成“社会性尴尬”,这事儿闹心不闹心?
可万万没想到,看上去只是小小的查款、实名认证背后,竟然藏着更大的“数字鸿沟”。这事儿你说怪谁?怪系统设计不懂老人?怪老人学不会手机?其实人家家里孙子看着都急“为啥爷爷奶奶查个养老金,比我玩王者荣耀都费劲?”不就是数字化“贴心”没贴到点上吗!
城市定位默认工作地,身份证信息和银行号码不同步,实名认证老掉链子,这一连串的小洞都能让老人摔一跤——你要说这是“数字素养”差,那可是冤枉人。别的不说,各地社保、医保一堆APP大杂烩,培训没跟上,说明半天能听懂的也少。很多“人性化”操作其实叫“作对化”明明可以一次登录、全国通查,非得各地分开、城市切换,弄得老人光切城市都得翻字典。更别说资格认证了,以前打个电话、到柜台按个手印就结了,而今刷脸识别一刷半天还失败,急得满脸通红、眼角冒汗……唉,现代科技,咋让人越用越焦虑?
这里还要说一句“数字陪伴”你儿女平时上班忙,教会爸妈查账已经算不错了。可现实中,很多老人没帮手,一个人用手机就是胆战心惊,有时候客服都打不通,咬牙硬着头皮上。网上有个段子一帮老人用手机查养老金,像是在“打副本”,一个打头阵一个指挥,还有人负责打客服电话,真是“手把手教,嘴对嘴唠”,活脱脱是老年版“自习室”。
可问题还不光在查账这一步有的地方社保系统半夜维护,白天点不出来,有的银行卡要配合更新信息,一套流程下来,全靠子女“微信”远程遥控,不然真得跑两趟银行柜台。这还不止,随便出个bug数据更新慢了,老人就以为养老金被“黑”了——你说,这折腾谁?
似乎这场养老金查账风波慢慢归于平静,不少老人会用了,甚至变成小区里的“数字红人”。但别高兴太早,大危机还在后头。操作升级换代太快,新系统“翻新”,又得重新适应。不说别的,微信里的“服务”按钮一改版,全小区老人都慌了手脚,重新问“我是不是走错片场”。
二来,意外困难接连不断。突然认证刷脸没过,身份证跟社保信息不一致,手机号验证过期,这些隐藏“大boss”轮番上阵。老人一旦卡住,“我是不是被骗了”“钱没了咋办”“是不是社保局克扣我?”的念头马上冒出来,闹得家里鸡飞狗跳、朋友圈里传得神乎其神。
最尴尬是分歧越来越大。有人坚信手机查账省力气,一切都好,是未来生活该有的样子;还有人怎么都适应不了,认定只有柜台汇报“亲眼见到钱”才安心。更有老人怀念那个和柜台大姐唠唠家常、顺便查查余额、借着排队串个门的年代。数字化固然高效,可那份“社区人情味”也跟着慢慢消失了。
闹到这养老金查账不再是“点点手机查查询”,而是成了新一波社会“割裂”一边是拥抱数字化的“新老人”,一边是固守传统的“老老人”,中间夹着一堆不明不白的系统障碍——你说,这事儿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变味了?
咱也不是杠精,但看完这一堆故事,真是“为您点赞”的劲都提不起来。是,手机查养老金比银行排队快,咱不能不承认。但要是容易整得老人家一夜没睡,怀里攥着银行卡还直琢磨“我这钱怎么就查不出来”,这难道不是“数字进步”里的一颗酸梅子?咱得承认,有些技术就是把简单的事儿整复杂了;就像饭店点菜,非得先注册会员、扫个码、“刷脸认证”,饿都饿死了还没下单成功。这进步要是弄成只有年轻人受益,老人只能干着急,那它到底算啥进步?
手机查养老金真有那么香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咱希望新技术成为银发族的“加分项”,可千万别让老人阴沟翻船。要夸也罢,唯独别忘了再好的系统要是真不为老人考虑,最后变成了数字版的“绕口令”,那才真叫“服了他”!
说来说去,你觉得,“手机查养老金”这事到底是帮了爸妈的忙,还是把咱家的“数字恐慌症”推向新高度了?有人说系统越来越智能,老人却越用越烦心——难道科技的进步,就是让一部分人跑得飞快、另一部分人“跟不上趟”吗?还是你觉得这就是大势所趋,谁不会用只能活该挨折腾?留言区放开聊,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