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淞沪会战”为何败得惨

发布日期:2025-09-19 03:07    点击次数:116

历史故事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对上海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时间大概在1937年8月到11月之间。

首先,咱们得知道,这次战役双方投入的兵力都挺多的。日本方面,日军动用了大约20万到25万的兵力,配备了大量的飞机、坦克、炮兵,装备非常先进。日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攻占上海这个重要的经济、交通枢纽,显示他们的实力。

中国国民党军这边,用的兵力也不少,估计先后投入45万多,分布在上海外围和城市内。虽然装备上比日本差很多,很多武器还是旧式的,但中国军队的士气很高,大家都拼死抵抗,有些非嫡系的军队也打得非常顽强。

战斗一开始,日本就采取了非常猛烈的攻势。他们用飞机进行空袭,目标是上海市区和外围的中国防线。日本飞机不断轰炸上海,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和伤亡。与此同时,日本的坦克和炮兵开始向中国防线推进,试图突破。

中国军队在防守上主要采取坚守阵地的策略。上海的防线包括一些重要的据点,比如虹口、闸北、卢湾等地。中国士兵们虽然装备落后,但都拼尽全力抵抗,很多地方的战斗都非常激烈。有的战斗持续了几天,甚至几周,士兵们死守不退。

日本的空袭和火力压制带来了很大压力,但中国军队也展现出了很强的抵抗意志。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战斗中,比如南京路一带,双方都拼死拼活,打得非常激烈,战局逐渐变得紧张。日军逐步用火炮和坦克突破一些外围阵地,然后逐步逼近上海市区。日军还试图用“包围战术”,切断中国军队的补给线,想让中国的抵抗变得困难。但中国军队也是顽强抗击。比如在一些地方,中国士兵用手榴弹、机枪拼死抵抗,甚至有一些志愿军和民众也加入战斗,表现出很强的民族意志。

为什么日军能逐步占领上海外围?主要原因有几个:

武器装备差距较大。日本的飞机、坦克、炮兵都比中国先进很多,火力占据优势。

失去了空中优势。日本的空军不断轰炸,控制了上空的局势,让中国的防守变得非常困难。

国民党军队指挥调度不够灵活,指挥体系比较混乱,反应不够迅速。开始认为日军少,好打,没有一个好的作战方案,后来抱着能守一时是一时的观念,没做周密打算,不能有效应对日本的快速攻势。

后勤补给很困难,缺乏协调。中国的补给线长,物资供应跟不上,士兵们经常缺弹药、缺食物,战斗力受到影响。

最严重的是国民党内部腐败严重,派系多多,战略战术上都混乱。高层团结抗日誓死保国思想缺乏,开始主动出击,后来保守防御,有飞机有大炮也没用上。比如:国军较早应对来自天津等地的日军载兵船只截击、轰炸。当时青岛、烟台、连云港都在国军手里呢。结果日军20多万军队从日本本土和天津等地沿着海路缓缓来到上海,没受阻挠。国民党没把精力用在挽救民族危亡上。

想起来悲愤!战役以日本伤亡4万,国军伤亡20万多而告结束,上海被占领。

朋友们你怎么认为,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