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播出以来,王刚所饰演的清代大臣和珅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他以油滑狡黠、缺乏才学、极度贪婪闻名于世,几乎成为清朝贪官的代名词。甚至嘉庆帝曾亲自质问他:“你所贪污的钱财,你自己能用得完吗?”和珅的机智回答,竟让嘉庆帝一时语塞。直到1799年嘉庆将他定罪赐死之前,和珅始终在官场上顺风顺水,一路攀升,从普通侍卫变为乾隆身边的亲信重臣。
和珅出生于1750年,出身满洲钮祜禄氏。得益于祖辈随清太祖努尔哈赤征战立下功勋,其家族世袭三等轻车都尉爵位。父亲常保因清廉正直得乾隆赏识,官至福建副都统。因此和珅自幼衣食无忧,并有机会进入咸安宫官学求学这一学府只对出身三旗或景山官学拔尖子弟开放,和珅虽因祖荫获准入学,仍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年少时父亲离世,和珅失去了重要依靠,在宫学严苛而复杂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了察言观色以便自保。
18岁那年,他得到了正二品内务府总督英廉的青睐,并迎娶其孙女冯氏。这桩联姻无疑为未来官场奠定了坚实基础。英廉的提携,使他23岁便成为有权出入皇宫的三等侍卫,并多次随乾隆出巡。乾隆一次审案时随口引用《论语》,同行侍卫无人能接茬,唯有和珅当场应答,表现出超群学识,也因此被乾隆破格提拔至一等侍卫,自此开启了飞黄腾达的仕途。
在御前侍卫期间,和珅悉心揣摩乾隆的性情与喜好。他很快发现乾隆酷爱诗词,于是在这方面加以钻研;察觉皇帝迷恋古玩字画,便四处搜罗珍品以取悦上意。虽然他懂得讨好,能得乾隆欢心,和珅的受宠,实际上还因乾隆深知自己军机大臣于敏中出身汉军旗,权力分配难以放心,但有满人身份的和珅正好弥补了皇帝的顾虑。
1776年,年仅27岁的和珅升任户部侍郎,全面负责乾隆东巡事务。他紧贴皇帝喜好,将巡游排场设计得极尽奢华,充分满足乾隆的虚荣心理。乾隆对他愈发器重,同年三月,准许和珅参与军机处议事;八月,更赐和珅举家抬旗至正黄旗,跻身上三旗贵族行列。四个月后,允许他在紫禁城骑马,并统辖三旗官兵事务。身居高位,本可高调展现锋芒,但和珅反而谨慎低调,在乾隆面前表现谦卑,目的在于消弭主座疑忌。
太后寿辰,和珅不仅花重金操办庆典,甚至协侍卫为太后抬凤轿。太后自然视为殊荣,对和珅赞不绝口。可在这看似尽心奉上的背后,其实暗藏私利,他以权谋私,大肆敛财。民间广泛流传,嘉庆抄家时查获8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十年财政收入。这一数字缺乏实证支持。2009年,江苏如皋一位博物馆馆长曾公开和珅家产清单,即使该文献真实性难以考证,但内容与坊间传言明显有别。据称,查获的家资不过白银三百余万两、黄金不足四万两,加之部分古玩、珠宝;还有逾十二万亩土地、众多房产、银号与当铺,总值约在千万两白银上下。这与“八亿两白银”的说法相去甚远,但对比乾隆年间最高国库收入仅七千万两,可谓天文数字。
因而,嘉庆质问和珅:“你的钱如何花得完?”和珅答称:“我是清朝的一分子,这些都是皇上的钱。”他还辩解贪墨财富是为乾隆安排南巡等开销。嘉庆听罢,竟无言以对。
不可否认,和珅的财产很大一部分来自乾隆的赏赐,属合法收入。例如乾隆得南唐后主遗墨,便赏和珅银两二千。他通过“议罪银”等措施变相攫取银钱:1780年,和珅建议设议罪银制度,官员有失职者可交银代罚,少则几千两,多至数万甚至十数万。这些款项多入皇帝私人钱库,实际也成为和珅聚财工具。除了此种罚银,他亦通过掌控朝中要事收取“人情财”。地方官员为获得政事消息常不惜重金“疏通”和珅。江苏泗阳县令得知乾隆南巡将经县地东部,照和珅嘱托大兴土木建造行宫,乾隆见后大加赞赏,泗阳县令因此升迁。和珅凭消息牟利,地方官纷纷效仿以求保位,和珅由此获益无数。
意识到权势与金钱过度纠缠风险极高,和珅后来也尝试合法经营,如出租名下土地,兴办当铺、粮店、窑厂等,但这些产业大都源于权势兼并,性质同样难以“清白”。如此痴迷钱财,绞尽脑汁攫取财富,终归难以善终。
至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乘机整肃和珅,令其自尽。事实证明,嘉庆真正忌惮的不是和珅的贪污,而是其在朝中掌控话语权。嘉庆曾言,若不除和珅,天下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主君。1795年乾隆传位于嘉庆,自居太上皇,实际依旧干预政务。翌年,军机大臣阿桂去世,和珅获乾隆提拔,几成乾隆“代理人”,军机处事无巨细。嘉庆虽不满,只能暂避锋芒。和珅之死,实因权势过盛,而非单纯贪墨。
嘉庆下令抄家时,负责查办的大臣萨彬图以未查出全部家产为由再次请旨,结果被嘉庆斥责盖因皇帝意在除人,而非夺财。和珅死后,他的亲属将遗体带往河北蓟县草草埋葬。如此结局,堪称“咎由自取”,若非权欲与贪婪,他未必会被嘉庆绝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