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条新闻刷到第三遍,我们才会突然意识到,原来形势已经变到这个地步了,11月初我在办公室刷手机,同事一边泡咖啡一边说了一句,“高市这是要把日本往火坑里带呀”,我还以为他在看什么政论节目,结果点开一画面里是日本国会,高市早苗站在台上,说中国如果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日本会面临生存危机,还要动用集体自卫权帮美军一起干,这一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她真敢讲
我们以前听惯了日本首相那种模模糊糊的说法嘛,什么“高度关切呀”“密切关注呀”,嘴上绕一圈,关键地方就是不说死,这次高市直接在国会摊牌,NHK和朝日新闻都确认了原话,已经不是什么媒体解读,而是实打实的官方立场,按日本战后惯例来她等于把门槛往前推了一大步,把台海问题和日本自己的“生存危机”硬绑定在一起,这不是措辞上的小调整,是给后面军事介入提前打草稿了
说个细节,当天国内很多外交记者群里都炸锅了,有人直接丢出那段视频,再配一句“这是要当历史罪人的节奏”,我们后来去看外交部发布会,林剑的回应明显比往常硬,他没有走那种“例行表态”的路子,而是直接点名说这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中方坚决反对,国台办也几乎是同时跟上,提醒日方认清形势,有人觉得这是惯常操作,但只要对比一下过去几年对日本表态的力度,差距还是挺刺眼的
真正让气氛一下子拧紧的,是当天晚上薛剑在X上的那条发帖,按我以往对驻外外交官的印象,公开发言通常都非常克制,字斟句酌,但他这次用了“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绝不可容忍,中方必将坚决反制”,这种强度已经接近“划线”了,日本媒体那边立刻放大解读,第二天外务省就把中国大使叫去交涉,自民党里还有人提议干脆把薛剑驱逐出境,这就显得有点荒唐,外交官维护本国立场本来就是职责范围,突然有人跳出来说要把人赶走,这在外交圈内属于非常激烈的操作
有意思的是,日本这边摆出强硬姿态,国内的舆论反而更看清了一个问题,很多网友在转发的时候都在问一句,“你们先把话说到这份上,现在想不受后果可不行了”,外交圈朋友跟我说,他从一些渠道听到,日本内部其实很清楚这么做的风险,只是赌中方不会在经贸上动真格,或者就算动真格,日本还能扛一阵,这种心理其实挺危险的,因为一旦押错,代价都是实打实的
然后就轮到那篇冲上热搜的文章登场了,11月12日,央视旗下的玉渊谭天发了一篇《搞事的高市》,坦白说,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还以为是哪个自媒体蹭名字,点进去才确认是官方号,文里直接用了“脑袋被驴踢了”“满嘴喷粪”这种平时只会在评论区看到的词,我们平常看官方媒体,都习惯了那种克制冷静的风格,这次突然开大,要说没生气,鬼都不信
这个反差其实挺关键的,一般来说,官方媒体会尽量避免人身攻击式的表达,尤其是对一个在任首相,这次不但破例,而且整篇文章逻辑很清楚,一边骂人,一边把高市的过往履历、她和右翼势力的关系、她在经济安全法里的角色,全都串起来了,阅读量很快冲到千万级,说明普通人不只是看个热闹,而是顺着这条线重新认识了“高市是谁”
要说高市早苗,也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角色,我们稍微翻一下她履历,就能发现这次讲话完全是她一贯路线的延伸,她之前当过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推过《经济安全法》,核心就是在供应链和关键技术上对中国设限,还多次参拜靖国神社,2021年选举的时候,就开始高频操作“中国威胁论”,那会儿我在东京留学的朋友跟我说,街头好几处大屏都在滚动播她的访谈,语气和现在其实差不多,只是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当家作主”的底气
这次她把台海问题拉到日本生存危机的高度,就是在给日本右翼画一个“民族存亡”的大框,顺带帮自己在党内巩固支持,人家也不完全是冲着北京说话,更多是对着东京的选票在喊,问题在于,她明显低估了台湾问题对中国来说有多核心,很多人以前总觉得,只要西方集体给北京施压,台海就会维持某种模糊稳定,现在中方的信号已经反复讲明白了——谁要把台湾当筹码,中方就会当成真对手处理
让人有点意外的是,日本国内也不是铁板一块,高市这番操作一出炉,支持率直接从大概35%往下掉到30%以下,民调里只有约18%的人认同她的台海立场,这个数字挺关键的,说明即便在日本社会,真愿意为台海和中国撕破脸的人,远没到多数,我在看日本几家主流媒体的街访时,普通市民的感受其实很朴素,有人说“我们已经经历过一次战争了,不想再赌一次”,也有人提到“跟中国闹僵,对我们自己生活有什么好处”
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和野田佳彦都公开批评高市,说她这种说法极其危险,把国家往悬崖边上推,这两位一个被称为“亲华”,一个相对稳健,他们站出来,不完全是为了北京说话,更多是从日本国家利益出发,觉得高市那套路子把弹性空间都压没了,自民党内部的一些右翼议员却挺兴奋,觉得终于有一个敢公开亮底牌的首相了,党内派系在电视镜头外的暗战,其实比我们在屏幕前看到的要复杂很多
经济界的反应就更现实了,丰田、索尼这些大企业,一边在公合保持“中立”的口吻,一边悄悄加快“China+1”的布局,我们看对华投资数据,已经是连续六个季度下滑了,这不是一句“政治风险增加”就能解释的,企业很简单,只要感觉政策不稳定,就会去找备用方案,比如把一部分产能搬去东南亚或者印度,再保留一块在中国,既不敢彻底撤,又不愿全押在一个篮子里,企业不想跟着政治情绪瞎折腾
有个做汽车零配件的日本朋友,去年还挺淡定,说只是把工厂从上海搬一条线到越南,今年再聊,人已经在找墨西哥的地皮,他自己都承认,“要是政治上再这么吵下去,供应链的保险得买得更贵一点”,这些微小调整,叠加起来就是结构性的变化,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未来看到的就是车子和电子产品悄悄涨价,或者发货时间总在拉长
有意思的是,美国这次并没有跳出来给高市打气,11月10号,特朗普在一次采访里提到想跟中国搞好关系,结果压根没提日本两个字,日本媒体一下子就意识到不对劲了,前两天还在夸“日美同盟坚若磐石”,转头就开始反思高市是不是太依赖美国,把国家安全全都押在美国态度上,这种落差,让不少日本观察家开始重新算账:万一真有一天台海出事,美国优先考虑的是自己怎么退场,而不是怎么陪日本硬扛
而在西方其他国家那边,法国和澳大利亚的媒体有几篇分析,比较戳破窗户纸,他们的意思是,中国这次破例用很直白甚至带点粗话的方式点名批评,某种程度上是“演给全世界看”,要让更多国家看清一件事,日本右翼试图把台湾变成筹码,押的是“中国不会真动手”的赌局,但这个赌局本身就很危险,因为一旦所有人都这么想,就会不断有人试探红线,最后把局势推到失控边缘
反过来看东盟国家的表现,就更耐人寻味了,它们没有公开出来站队支持谁,但也没有批评中国的表态,这种沉默在外交语境里,其实就是一种“默认有道理”,毕竟东盟国家和中国经贸联系太深,同时又很怕地区局势被外部力量搅黄,它们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有人拿台海问题当筹码,在亚洲制造一个新冷战版本
这段时间,中日之间原本计划推进的经济对话一直拖着,高层互访也没排进日程表,从外面沟通渠道还开着,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政治信任”几乎用完了,我们回头看十几年前,日本在新能源车电池、节能技术、精密制造上,是中国不得不仰视的对象,那时候很多中国工程师提到“去日本取经”,眼睛是发光的,现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中国在不断补课之后,对日本技术的依赖已经明显走低,有些地方甚至实现了反超
日本原来在电池和绿色技术上的优势,这几年被一点点挤掉,我和一位在关西做设备出口的华人聊,他说以前日本厂商谈判时特别强势,摆出一副“爱买不买”的样子,现在为了拿单,自己愿意多跑几趟中国城市,连售后服务内容都往前排,这种角色互换,对一部分日本政客来说可能还没完全反应过来,他们还在用过去的那种优越感理解今天的中日关系,结果政策上就容易做出误判
经济产业省其实一直在试图给经贸关系降温,通过各种半官方渠道释放“合作仍然重要”的信息,可是高市内阁的动作,明显走的是另一条线,他们最近反而宣布要加强对中国相关情报的搜集和研判,听上去很专业,但背后传递的是“不退让”的信号,这说明他们并不是不知道风险,而是觉得日本现在还能承受更多紧张程度,或者说,从国内政治收益角度这种紧张甚至对他们有利
如果把视角拉长一点,我们会发现,高市的这次发言,只是日本右翼长期路线中的一个高光时刻,从她多次参拜靖国,到推动经济安全法限制对华依赖,再到选举里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这条线串起来,其实就是把日本安全焦虑不断扩大,再包装成选票动员工具,只不过这次她把台海问题绑得太紧,等于直接去戳中国政治地图上最敏感的那块地方
很多人以前还抱着一点幻想,觉得也许和平统一还有机会,日本只要在旁边当个“担心的邻居”就好,现在随着这次风波,越来越多中国人形成一个共识:台海不是日本可以插手的地方,不管背后有没有美国,日本一旦公开把介入写进预案,就会被当成潜在敌对方来看待,这种观感上的转变,是很难靠几次外交场合的微笑合影修复的
回到玉渊谭天那篇文章,它表面是在骂高市,实际上把日本右翼几十年的思路摊开给普通观众文章反复提醒一点,日本右翼想把台湾当棋子,不是真心为台湾人考虑,而是拿台海当杠杆来牵制中国的崛起,这种姿态早晚要露馅,很多人看完文章后留言说,以前还以为日本只是跟着美国随声附和,现在才意识到,他们内部有一批人是主动想把局势拱上去的
说个我自己的小记忆点,几年前我在大阪旅行的时候,路过某个神社门口,看到几个西装革履的人低头快步进门,当时只觉得是普通的祭拜,后来看新闻才发现,那一次正好是有日本议员集体参拜靖国的日子,再对照这次高市的表态,你就会发现,有些政治人物的路线,其实早就写在他们一次次的行动里了,只是我们平时不太留意这些细节
现在薛剑最终没有被赶走,这一点说不上是“胜利”,最多算是一种最低限度的体面维持,中日之间的沟通渠道还在,工作层面的对话没有完全断,但互信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这种“说得上话,但谁也不信谁”的状态,反而是最麻烦的,它不会像断交那样一下子把问题暴露在阳光下,而是像暗流一样,慢慢改变企业决策、民意走向,还有安全政策的底色
我们这些普通人,可能改变不了高市在国会上说什么,但至少可以看清几个事实,一是日本内部并不铁板一块,有反对也有支持,二是中国这次的强硬不是表演,而是结合过去几年台海局势后的一个明确信号,三是经贸结构正在缓慢调整,一旦某条线被彻底搬走,很难再原样搬回来,也是最反常识的一点,很多人习惯以为“关系紧张就会迫使双方坐下来谈”,可现实常常相反,当政治把话说死,经贸和安全的缓冲空间就被一点点吃掉,真正的对话反而越来越难进行
说到这儿,我们也许会有点无力感,至少在看新闻的时候,可以多问自己两句:谁在把台海当牌打,他押的又是哪一方真的不敢动手,只要把这两个问题捋清楚,再看像高市这样的表态,就不会只停留在“又吵起来了”的层面,而是能看见背后那盘真正在下的棋,哪怕我们不是棋手,起码可以看懂棋局一点点,多一点清醒,少一点被裹挟的可能,这对每个身在东亚的人来说,都不是小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