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持续震荡的2025年,一批股息率超过10%的“现金奶牛”正悄然成为顶级资金的避风港。
其中,一只建筑防水材料龙头以高达14.1%的股息率引发市场关注——股价四年暴跌86%的东方雨虹,竟同时被社保基金、科威特投资局等“聪明钱”逆势加仓,持仓市值超30亿元。
与此同时,政策强力推动分红改革,2025年A股前三季度分红规模同比增长18.93%,336家公司提前披露中期分红计划。
当低利率环境成为常态,这些高股息资产如何成为资金“压舱石”? 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投资逻辑?
分红改革重塑市场生态
2024年新“国九条”的发布,将A股推向“重回报”的新阶段。
政策通过分红与减持挂钩的约束机制,对连续三年低分红企业实施ST警示,同时简化中期分红程序,鼓励春节前分红。
2024年,超1000家公司实施中期分红,创下纪录。
政策实施首年,A股平均股利支付率升至37.78%,1277家公司支付率超50%,全年派现2.4万亿元,规模达历史峰值。
这一趋势在2025年延续:前三季度,843家上市公司发布分红预案,派现总额6620.26亿元,其中六大国有银行合计分红2047亿元,占比近31%。
企业经营质量的提升为分红提供基础。
截至2025年3月末,A股上市公司现金储备超18万亿元,33家公司分红金额超百亿元。
工业富联在2025年半年度派发65.51亿元现金红利,股息率达5.8%;中国神华上半年分红194.71亿元,占净利润78.4%。
政策与资金的联动效应显著:2024年红利指数基金规模翻倍,险资、养老金增配高股息标的,外资通过沪深港通增持规模同比翻番。
14%股息率龙头的四重价值
东方雨虹的案例极具代表性。
其股价从2021年高点61.62元跌至2025年8月的12.4元,跌幅86.6%,但股息率冲至12.39%。
高股息的核心支撑来自主业现金流:2024年公司营收280.4亿元,防水卷材和涂料业务贡献73.45%收入,毛利率22%-35%。
近五年经营现金流持续为正,2024年分红仅占现金流35%,资产负债率长期低于50%。
资金动向显示,2025年二季度北向资金增持2912万股,成为第一大股东;科威特政府投资局持股3210万股位列第四;两只社保基金组合合计持股占流通股3.8%。
这些资金看中的是三重逻辑:行业龙头地位(市占率超20%)、政策催化(水利投资增10%、城中村改造万亿需求)、股价逼近净资产的安全边际。
类似标的还有飞科电器。
2025年一季度,科威特投资局加仓至1.88%,社保基金新进0.12%。
公司剃须刀市占率常年第一,2024年中高端产品占比60.78%,尽管营收下滑16.85%,但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回升至56.21%,现金流充裕。
其股息率5.98%,上市后累计分红44亿元。
高股息资产的“三足鼎立”
能源与资源板块中,中国神华近十年平均股息率7.3%,2024年分红超500亿元,现金流覆盖股息率达1.5倍。
兖矿能源股息率10.22%,港股税后收益率仍显著优于A股。
冀中能源近三年平均股息率12.57%,但需警惕焦煤价格波动。
交通运输与公用事业领域,大秦铁路2024年股息率7.86%,拥有受政策保护的铁路网络。
长江电力近十年分红率超80%,毛利率超60%。
宇通客车新能源车市占率超30%,股息率6.94%。
金融与消费行业,建设银行股息率5.76%,不良贷款率1.42%;格力电器股息率6.56%,渠道改革后净利润增12%。
飞科电器通过“双品牌”矩阵覆盖全客群,线上销售占比超50%。
长线资金的“哑铃策略”
社保基金与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配置呈现共性:偏好行业龙头、现金流稳定、估值合理的标的。
社保基金持仓平均年化收益超15%,其布局常预示行业拐点。
科威特投资局则注重分散风险,同步配置消费(飞科电器)、医药(健康元)、高端制造(万华化学)等多赛道。
2025年的市场环境中,高股息策略有效性提升。
瑞银证券数据显示,2025年10月,红利指数逆势上涨5.6%,而创业板指跌7.6%。
私募机构采用“股息率+ROE”双因子模型,筛选连续三年股息率超5%、ROE高于10%的企业。
星石投资等机构在配置高股息资产时,会搭配科技成长股实现攻守平衡。
高股息背后的三大陷阱
股息率虚高可能隐含风险。
例如好想你2024年股息率12.08%,但净利润亏损0.72亿元,分红持续性存疑。
冀中能源2024年净利润同比降75.56%,股息支付率超100%。
健康的高股息需满足经营现金流净额覆盖净利润、股息支付率稳定在30%以上等条件。
行业政策与周期波动需警惕。
煤炭企业受“双碳”目标约束,银行股面临息差收窄压力。
部分强周期行业如航运股,高股息可能伴随盈利见顶。
估值陷阱同样存在。
部分钢铁、煤炭股因产能过剩长期低估值,需结合市净率(低于1.5倍)和市盈率(低于15倍)筛选。
华研精机等中小市值公司虽股息率4.2%,但需关注规模抗风险能力。
聚焦“现金流+分红持续性”
私募机构在构建高股息组合时,注重分红连续性(如连续5年以上稳定分红)、现金流覆盖率(高于1.5倍)、行业防御性(弱周期行业优先)三大指标。
域秀资本强调考察个股市盈率及分红提升潜力。
博睿致远基金则谨慎评估股息可持续性,避免“举债分红”陷阱。
企业生命周期影响分红逻辑。
成熟期企业如中国神华,分红出于利润分配需求;成长期企业如宁德时代,将分红作为盈利信号。
2025年首次实施中期分红的公司中,82%获得分析师评级上调,股价跑赢行业指数3.2个百分点。
分红驱动投资习惯变革
高股息资产正改变投资者行为。
约四成投资者偏好稳定分红公司,超八成基金经理选股时更关注分红因素。
中长期资金对一年多次分红企业的持仓周期,比一年一次分红企业长20天。
2024年,沪深300股息率最高达3.58%,显著高于部分经济体国债收益率。
外资配置同步倾斜。
高盛预计2025年中国在岸和离岸上市公司派息规模达3万亿元。
2024年外资增持高股息标的规模同比翻番,公用事业、能源、金融成为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