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转型“反内卷”,亏损背后的淘汰战与理性竞争新格局

发布日期:2025-11-22 15:53    点击次数:57

光伏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可以说既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故事,又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大戏。曾经被“内卷”困扰、深陷价格战的光伏行业,如今终于迎来了些许“黎明时分”,这让不少业内人士和投资者眼前一亮。然而,这个半喜半忧、喜忧参半的产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待解问题和隐忧可谓触手可及。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那些“亏损冠军”,比如TCL中环和通威股份。数据显示,前者在2025年前三季度亏损高达57.77亿元,这一数字简直令人咋舌。不过,在第三季度业绩发布中,却又传来了些许令人欣慰的消息——TCL中环的利润同比增长了近50%,亏损幅度有所收窄,甚至进入了企稳阶段。同样的局面也发生在通威股份身上,该公司第三季度亏损幅度比上半年大幅收窄,归母净利润也有所改善。公司把功臣归结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光伏行业整体价格的回升,其二则是自家技术、规模和成本的领先地位。乍一看,公司似乎有所转机,但这样的“减亏”比看起来更加复杂,有效的反内卷机制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然而,局面并非完全乐观。像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这样的企业却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亏损幅度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晶科能源甚至创下了企业中亏损的最高点,净利下滑高达6900%。这波劲风,看来除了让一些企业喘了一口气,还把其他企业推向了更深的深渊。这种“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局面,是光伏行业正在经历剧烈调整的真实写照。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就不能不提到人人喊打的“内卷”。此前的恶性价格战不仅拖垮了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更让市场环境如同一锅掺了沙子的饭,谁都吃得不舒服。于是,“反内卷”政策应运而生——整治低价竞争,杜绝以次充好和盲目扩产,推动光伏行业从“拼规模”向“求质量”转型。乍一听,这套口号劲道十足,姿态诚恳,但一翻实际落地情况,就难免让人捏一把冷汗。一边是政府号召企业“理性参与市场竞争”,一边却又有企业暗中延缓项目,甚至仍在价格战中铤而走险。

市场总是最能快速反应的。今年以来,光伏板块的走势堪称过山车,从低谷反弹至如今的相对高点,先导智能、阳光电源等股价更是翻了几倍。不过,光伏这个行业的一大特点便是“表面风景独好、内部暗流汹涌”,正所谓看似繁花似锦,实则每朵花背后都藏着一张价格表。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便是活生生的例子,销售策略和市场竞争压得它们喘不过气来。晶科能源的内部方针是“利润优先”,在理论上没毛病,但如何平衡产能、产品质量与成本,依然是未知数。

其实,光伏行业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是整个市场经济的缩影:价格战太过激烈,导致质量难以保证;追求低价的同时忽略了长期竞争力,也拖垮了利润率。这如同日常生活中的人际竞争,拼时间、拼体力,拼命加班到让自己成为“电量告急”的手机,却忽略了持久生存需要质量和创造力的道理。有时候,人能够先喘口气,其实就是一种“反内卷”的胜利了。

光伏的未来如何?某种意义上,答案取决于从业者们能否遵循的号召,真正理性竞争。但理性这件事放在市场和行业竞争中,往往像天边的雾里看花,不太实际。这时,“辨人识事”的智慧就尤为重要,每个企业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既要努力奔跑,又要避免掉入无休止内卷的深坑。

结语:

这场有关光伏行业的“反内卷”剧,究竟是笑到最后还是叹息收尾?盈利明星和亏损冠军的此消彼长,究竟是市场回暖还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发力?人心能否战胜的贪婪,总是新的问号。不妨想想,这场戏的下一幕,我们是希望看到众企奋起“智”争天下,还是继续寒风中举杯互敬的悲怆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