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四年,《雪中悍刀行2》的网传阵容终于打破沉寂,随之而来的换角风波迅速席卷舆论场。女主姜泥的扮演者从李庚希换成宋祖儿等候选者,虽有情怀党惋惜,但在多数观众看来尚在情理之中;而网传男主张若昀也缺席,将由罗云熙出演,这让无数剧迷直呼“没了徐凤年,北凉江湖就散了”。为何两者的接受度差异如此之大?背后藏着档期、角色绑定与制作现实的多重博弈。
女主换角的合理性,早已在第一季的争议中埋下伏笔。李庚希饰演的姜泥,因“缺乏亡国公主的破碎感与贵气”“演技稍显稚嫩”成为前作主要槽点,62%的观众虽坚持原班人马,但仍有28%的声音支持以角色适配度为先的换角选择。从角色成长线来看,第二季的姜泥将从依附徐凤年的小丫鬟,蜕变为扛起西楚复国重任的女帝,气质上需要更成熟的演绎,宋祖儿、王楚然等候选者的古装功底与气场,确实更贴合这一阶段的角色需求。加之李庚希自身档期与《雪中2》拍摄计划冲突——其主演的电影《天桥》宣传期与剧集拍摄重叠,剧组提出的替身补拍方案未能达成共识,换角成为兼顾制作效率与角色质量的无奈之选,观众虽有不舍,却也能理解这份现实考量。
相较于女主换角的“情有可原”,张若昀的缺席则触及了《雪中悍刀行》的核心根基——角色与演员的深度绑定。第一季中,张若昀用松弛又藏锋的表演,将徐凤年“表面纨绔、内里腹黑”的复杂特质演绎得入木三分,以至于观众形成了“徐凤年=张若昀”的强烈认知,片方也曾直言“徐凤年不是张若昀,这剧直接弃”。这种绑定并非单纯的情怀滤镜,而是角色与演员的互相成就:徐凤年的江湖气、权谋心与家国担当,恰与张若昀在《庆余年》等作品中塑造的“少年老成”形象形成呼应,成为剧集最鲜明的记忆点。更重要的是,第二季剧情聚焦凉莽大战与北莽复仇,徐凤年作为绝对核心,其戏份贯穿始终,一旦换角,不仅观众的代入感会瞬间崩塌,整个北凉江湖的叙事逻辑也可能被打乱。
张若昀的缺席,本质是档期困局与制作延期的连锁反应。《雪中2》原定2025年6月开机,却因各种原因无限期推迟,而张若昀早已被网友调侃为“张无季”——身负《庆余年3》的续拍合约,两部重磅续集的档期正面撞车。在平台优先级排序中,《庆余年3》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号召力更胜一筹,进一步挤压了《雪中2》的拍摄窗口,张若昀最终选择接拍《千里江山图》,实属档期冲突下的必然选择。此外,制作成本的考量也暗藏其中:张若昀凭借前作热度片酬上涨,若同时启用流量女主,可能导致成本失控,这也让片方在演员选择上陷入两难。网传罗云熙接替徐凤年的消息虽引发关注,但不少观众担忧其身形与角色所需的“杀伐之气”适配度不足,更凸显了张若昀不可替代的地位。
值得玩味的是,配角阵容的稳定性更反衬出主角换角的争议。张天爱、李纯、高伟光等配角确认回归,胡军饰演的徐骁、邱心志饰演的李淳罡等经典角色仍在阵中,这些熟悉的面孔本是延续剧集质感的“定心丸”,却因主角的变动让这份安心打了折扣。观众的抵触,本质上是对“核心断裂”的恐惧——武侠剧的江湖感,既来自剧情与世界观,也来自核心角色的情感延续,当徐凤年这个“连接点”被替换,即便配角全员回归,也难掩故事灵魂的缺失。
从第一季的“慢动作争议”到第二季的“换角风波”,《雪中悍刀行2》的每一步变动都牵动着观众神经。女主换角是基于角色成长与现实条件的理性调整,尚可期待新演员的演绎;而张若昀的缺席,却让剧集陷入“失魂”的困境。对于片方而言,若网传阵容属实,如何让新男主摆脱“张若昀影子”,重塑观众对徐凤年的认知,将是比武打升级、剧情精简更艰巨的挑战。毕竟,北凉的雪可以再下,但观众心中那个由张若昀演绎的徐凤年,一旦缺席,便很难再寻回当初的江湖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