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开幕,全球科技精英齐聚水乡,谈着“数智未来”“全球AI治理”这些宏大命题。展厅里,机器人写书法,6G技术实时传像,全息道路闪着蓝光——一切都像科幻片。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会展中心2号馆的另一侧,一场更真实、更滚烫的变革正在发生:近200家企业摆开长桌,千余个岗位虚位以待,800多名年轻人攥着简历,在AI巨头与初创公司之间来回穿梭。
这里没有聚光灯,却藏着中国数字经济最真实的脉搏。
一位浙农林大的硕士生告诉我,他凌晨五点就从杭州出发,学校包了三辆大巴,全车都在刷题——不是考研题,是LeetCode和机器学习笔试题。“昨天投了四家,今天必须拿下一个面试。”他说这话时,手还在抖。
另一边,OCR算法岗前排起长队。一家杭州企业开出了6万月薪,但要求“三年以上大模型调优经验”。一个刚毕业的博士苦笑:“我读了五年,结果连门槛都算‘应届’。”
企业也不轻松。有HR坦言:“我们不是在招人,是在抢人。”一个智能驾驶公司负责人说,他们宁愿给有竞赛获奖经历的硕士开高于市场30%的薪资,也不愿等“看起来稳定但没火花”的候选人。
这场招聘会像一面镜子,照出数字时代的残酷与希望:技术越往前奔,人才就越成为地基。那些在峰会上被反复提及的“AI+产业”,最终要靠一个个敲代码、调参数的年轻人落地。
而最动人的,是那些“非典型”身影。一个从传统制造业转行的大龄工程师,带着自己做的AI质检小模型来面试;一位母亲级考生,边喂奶边准备远程面试。他们不谈“颠覆世界”,只想要一个入场券。
原来,所谓的数字未来,从来不是由几个天才点亮的。它是一群普通人,在无数个清晨赶车、熬夜刷题、反复被拒后,仍不肯放手的坚持。
技术会迭代,风口会转移,但有一点不会变:时代永远奖励那些,提前把自己变成“工具”的人。
如果你也在找方向,不妨问问自己:你手里的技能,能不能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如果能,别等风口,直接出发。乌镇的水会流走,但机会,永远留给已经在路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