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印度吃干抹净!学会特高压技术后翻脸,外媒:赔了技术又折钱
印度再度以实际事例为中国企业上了一堂发人深省的“公开课”:技术传授万勿倾囊相授。
近日,我国特高压领域的领军企业“保变电气”发布公告,宣布将其印度子公司90%的股权以1.37亿元的“残值价格”出售。这一价格,相较于当初的投资额而言,不过是微不足道的零头。
更具戏剧性的是,此次股权的接手方“阿特兰塔”,正是保变电气当年悉心扶植起来的本地供应商。如今,“徒弟”已然学成出师,“师傅”却被翻脸扫地出门。对此外媒也纷纷表示:赔了技术又折钱!
印度这种吃干抹净的行为并非个例。近年来,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口号喊得震天响,然而其实际的营商环境却让众多外资企业苦不堪言。十余家A股上市公司在印度市场接连遭遇挫折,累计百亿规模的投资就此付诸东流。
印度高调宣扬的世界工厂之梦,难道真要以众多外资企业的惨痛失败为基石来铺就吗?
01 保变入印,惨遭收割
此前,印度电网因设备老化问题频发,陷入频繁瘫痪的困境。为达成“低损耗电力调度”的目标,印度向保变电气抛出了极具吸引力的合作意向,提出包括税收减免、采购优先、贷款扶持,甚至核心设备进口零关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期望借助中国的先进技术解决其“区域性断电”难题。
基于此,保变电气决定毫无保留地进行技术输出。不仅在印度注册成立了子公司,将220 - 765千伏特高压先进技术的生产线迁至哈里亚纳邦,还斥资1.2亿元安排百余名印度工程师前往保定总部接受培训。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这场善意的技术输血,竟为日后埋下了隐患,应验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俗语。阿特兰塔公司作为配套供应商,在频繁出入保变电气工厂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其生产流程。随着印度本土企业技术的不断成熟,印度的真实意图逐渐显露。2019年,印度高层多瓦尔公开宣称:“中国的技术我们可以利用,但中国企业必须退出印度市场。”
2020年,保变电气申请扩产增资,却遭遇故意拖延,长达18个月未能获批,从而错失了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印度本土企业凭借人力成本优势,对保变电气发起了激烈的价格战。到2023年,保变电气印度子公司全年营收急剧下滑至3万元,净资产从2亿元大幅缩水至7000万元。无奈之下,保变电气于2025年挂牌出售其印度子公司,黯然退出印度市场。
保变电气的遭遇,只是众多在印外资企业困境的一个典型缩影。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印度已成为声名狼藉的“外资坟场”,莫迪政府仍沉浸在“世界工厂”的幻想之中,甚至扬言要取代中国。仅仅因为在苹果产业链转移中获得了一定份额,能够组装全球14%的iPhone,便自认为已跻身“制造大国”行列。但实际上,印度制造业根本无法脱离中国的原料供应链。这种依靠信用破产堆砌起来的“世界工厂”,已然岌岌可危。
02 外资集体逃离,印度美梦破碎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2023年至今,已有超过3200家外资企业关闭了其在印度的业务,印度的外汇储备也随之直接减少了四分之一。
在2024年,印度南部一家iPhone零件厂突发大火,致使两条组装线全面停产。这一事件充分表明,印度所谓“占据全球14%产能”的华丽表象,实则十分脆弱,经不起丝毫风浪的考验。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莫迪先生一方面大力推动“印度制造”计划,另一方面却难以掩盖印度产业根基孱弱的事实。例如,印度的芯片产业由于人才断层,且90%的零部件依赖进口,每年投入高达150亿美元却毫无产出;虽鼓吹“电子出口暴涨35.1%”,但实际上96%的产值来自简单的组装工作;经过5年的努力,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从15.4%下滑至14.3%。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制造的突围发展是建立在坚实的核心技术储备和雄厚的人才基础之上的。在半导体领域,中国的闪存技术已成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更是呈现出快速发展与崛起的良好态势。
面对这样的差距,印度首席经济顾问曾不无哀叹地表示:“我们可能因此倒退20年。”
03 中印对垒,实力碾压幻梦
保变电气因传授技术却最终不得不贱卖股权这一令人痛心的事件,无情地戳穿了印度精心构筑的骗局。在这个骗局里,减税宛如诱人的诱饵,政策恰似束缚的绞索,本土化则成了收割的镰刀。
对于未来计划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一事件无疑是用血泪书写的深刻教训。中企当以此为鉴,时刻警惕那些看似甜蜜的陷阱,牢牢守住技术这一核心命脉。
值得一提的是,当莫迪先生还在为所谓拧螺丝的成绩沾沾自喜时,中国的实验室已然孕育出众多享誉全球的高精尖成果。由此可见,高端制造的话语权,从来都不是靠空洞的口号就能获得的。
如今,印度苦心堆砌的“世界工厂”幻梦,已然被外资撤离的滚滚车轮无情碾碎。在全球化这盘宏大的棋局之中,每一步落子都无法反悔,唯有凭借真实实力,方能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