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起步白手创业,销售羽绒服年赚百亿

发布日期:2025-11-24 19:35    点击次数:117

1975年,苏州一个23岁的小裁缝来到上海石库门,为一位教授上门做衣服。在教授家的报纸上,他无意间看到一个报道:

中国登山队员经过重重阻碍,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成功登上了世界最高点,测得的高度是8848.13米。

这一幕让他久久难以平复,出于职业敏感,他对登山队穿的专业登山服印象特别深刻。这位小裁缝第一次切实体会到,衣服不仅仅是遮体用的,还可以兼具实用性和专业性。

从那时起,他心里悄悄生出一个勇敢的想法:想要缝制一件能够登上珠峰的羽绒服。

没多久,这个小裁缝就踏上了创业的道路,还成立了一个后来在72个国家畅销、年收入达到259亿元的羽绒服品牌——波司登。

这个小裁缝叫高德康,现在,人们还给他取了个霸气的外号——“中国羽皇”。

1、凡事都要争第一的小裁缝

1952年2月,高德康出生在苏州常熟山泾村的裁缝世家。江南的春天还算不上温暖,这个刚降生的小娃娃迎接他的不是热腾腾的米粥和细心照料,而是一碗冰冷的汤水——也就是贫困的象征。

那时候,高父在村里当裁缝,平日里靠给乡亲们缝补衣服、偶尔做几件新衣,生活也算凑合。凭着这门手艺,全家坚持下来,让高德康挺过了小学阶段。

后来,裁缝的生意慢慢没落,光靠父亲的手艺根本养不起全家。生活越发紧张,高德康刚进入初中,就不得不放弃学业,挑起了挣钱的重担。

20岁那年,高德康正式拜师父学裁缝。靠着一股劲儿争做第一的执念,他只用了一年时间,手艺就超过了学了三四年的四个兄弟。很快,他就成了村里最火的“三最裁缝”:做活最快、用料最省、版型最潮。

每次回想起那段时光,他都忍不住露出自豪的神情:“那会儿,我14分钟能缝好一条女裤,17分钟一条男裤,45分钟搞定一件中山装,40分钟就能做出一件军官装,中山棉服的话,8小时能做出两套。”

凭着高超的手艺,他的订单不光在村里传开,连上海的市民也因为听到他的名声纷纷上门。就在这个时候,他受到中国登山队精神的激励,第一次接触到了羽绒服,心里下定决心要做出一件能登上珠峰的羽绒服。

当时,高德康村子里好几个裁缝都是残疾人,做不了重体力的农活,高德康看着很不是滋味,就跟父亲商量:

为什么不把他们和其他一些裁缝一块儿整理起来,让大家都能有事情做,有饭吃呢?

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父亲和生产大队的认可。1976年,高德康租下村里老中医家的一个四合院,带领村里的十个裁缝和八台缝纫机,组建了一个缝纫队,开启了艰难而坚持的创业旅程。

那会儿,上海的服装订单多,利润也不错。为了把握这个机会,他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每天都在常熟和上海之间跑,200公里的路程变成了他的日常。

那时候,这200公里几乎全是坑坑洼洼的碎石路,再加上高德康出门得扛上百斤衣服,回来又要拉着百多斤的面料,真是苦不堪言。

那会儿,高德康每天早上五点天还没亮就出门,直到深夜十二点才到家,不过为了不让家人和村里人失望,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你得坚持下去啊,没办法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儿,因为一坐下来可能就爬不起来,也没人能帮你分担。多年以后,高德康回忆起那段时光,仍然觉得心里挺难受,说:“这份苦,不管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你都得硬着头皮往前走。”

正是这份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不只让他挺过了创业刚开始的最艰难阶段,也逐渐成为波司登人的精神底蕴。

随着口碑越传越广,缝纫组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1980年,上海的一家服装厂找到高德康,想让缝纫组帮忙代工。他一口答应,趁机把缝纫组变成了工厂,还正式成立了白茆镇山泾村服装厂。

2、登上珠峰的决心

到1983年,那会儿高德康还没开始搞羽绒服这块呢,离“做一件能登上珠峰的羽绒服”这个梦想还差得远呢。

不过一个宝贵的机遇,很快就落在了拥有丰富代工经验、积累了不错口碑的高德康和山泾村服装厂身上。

当时,上海飞达羽绒服装厂主动上门,想让他们帮忙代工“申旦”牌羽绒服的一部分订单。

那会儿,羽绒服没啥流行,做起来比罩衣、夹克那些难多了,工艺也复杂不少,许多厂家都没这个技术,还不愿干这麻烦事。

高德康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份任务。理智上,他早就预料到羽绒服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感情上,他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23岁时那个梦想就在向他招手。

上海飞达羽绒服装厂,最早叫上海市延吉服装生产合作社,1975年他们设计并制作了中国登山运动员用的羽绒登山服。后来,登山队的副队长专门跑到飞达厂,向所有员工表达了感谢之情。

可以说,这算是一份“偶像”送来的合作邀请。为了追逐梦想,高德康业决定专注于羽绒服行业,还把工厂的名字改成了白茆羽绒服装厂。

在为飞达代工的那段时间里,高德康一边干一边学,专心积累关于羽绒服选择原料和加工流程的核心知识,不仅把产品和工艺流程掌握得滚瓜烂熟,还学到上海人搞品牌的那些门道,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营销观念,为日后打造属于自己的羽绒服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市场经济逐渐活跃起来,高德康也不打算再为别人打工,于是他抓住时机成立了江苏康博集团,还顺利注册了“波司登”这个商标,自己搭建销售渠道,直接冲向了低线市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高德康不仅在国内把商标注册完毕,还在美国、加拿大、瑞士等68个国家和地区同步进行了国际商标注册。

也就是说,从打造自己品牌的起步阶段开始,他就把未来的发展蓝图瞄准了全世界的市场。

可说,自己打造品牌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可是市场决策带来的风险,也跟利润一同蹭蹭上涨。企业成立第二年,就遭遇了一次生死攸关的危机。

那会儿,波司登在华东地区干得挺不错的,想着要想扩大点规模,高德康决定把目光投向北方市场,准备出手一搏。

按他的想法,北方天气冷,羽绒服肯定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可市场很快就让他明白:做生意不能盲目行事,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充分的调研是必须花的投入。

那年冬天,工厂生产了23万件羽绒服,可实际卖出的只有8万件,超过2000万元的货都堆在仓库里,连800万元的银行贷款也快到期,导致发工资都捉襟见肘,企业随时都有可能倒闭。

高德康看到这些情况,心里头确实挺揪心的,经常熬到半夜难以入眠。关键时候,他那从小就扎根在骨子里的“凡事都要争第一”这股韧劲,一直在告诉他:绝对不能轻易放弃。

为了挽救危局,高德康来到了销售比较薄弱的东北,深入市场调查。很快,他便发现了问题所在:

北方人过冬的经验丰富,防寒的衣服选择也多,比如大棉袄、军大衣什么的。

羽绒服虽然轻巧又能保暖,可就是款式不够新颖,样子看着挺臃肿,没有那么灵活舒服,也缺乏一点时尚气息,所以市场反响一般没人感兴趣。

痛定思痛之后,高德康把羽绒服的颜色、面料、款式、版型以及工艺都进行了彻底的改头换面,来个大革新。

1995年夏天,他在北京王府井首次尝试了反季节促销,仅用两个月就售出了2.5万件羽绒服,凭借回笼的500万元资金,才算熬过了这次关键的考验。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绝境中自我突破,也促使波司登实现了成长。1995年,他的羽绒服销量已然排在全国第一位,接下来几年来也稳稳抓住了市场份额。

企业逐渐走上正轨时,高德康依然铭记着自己最初的承诺。1998年5月,中国登山队员身穿波司登羽绒服登上珠峰,顺利应对了零下43℃的极端寒冷。

这不仅充分证明了波司登产品质量的过硬,也让高德康多年来追逐“登峰梦”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3、曲折中前进

进入新世纪之后,高德康带领波司登紧跟中国经济腾飞的步伐,也踏上了高速前进的轨道。

市场的局势一直变幻莫测,波司登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坎坷,甚至曾跌到过谷底。大致来说,这段路可以用“跌宕起伏中前行”来形容。

2007年,波司登顺利在港交所挂牌交易,那年高德康已55岁,事业在前半生里达到新的高峰,但他并没有想就此歇脚,还是留有继续突破的志向,想着再创佳绩。

羽绒服这行生意,跟冰淇淋差不多,是个季节性挺明显的行业。在大部分地方,冬天卖得特别火,到了夏天基本没人关心。

但实际上,成本这东西不会因为季节变化而减少。就像波司登在商场里的店面一样,不能跟房东商量只租冬天,不租夏天。这种做法,从经营角度看,明显是在浪费租金。

于是,高德康心想,反正我有工厂和门店,为什么非得局限在羽绒服这个品类上呢?就这样,波司登正式踏上了扩展的路子,一方面收购工厂,孵化出男装、女装、童装三个品牌,实行“1(羽绒服)+3”的战略布局,一边不断加快开店节奏,到了2013年,门店数量一度猛增到超过13000家,这场面真是震撼。

这套打法看似凶猛,但波司登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执行力,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

战略没搞清楚重点,盲目往多元化方向拓展,结果就是资源严重分散。这会儿什么都想试试,但真正做到精通的没几个,羽绒服的品牌影响力和消费者的认知也慢慢变淡了。

到了2013—2014年,波司登已经变成了“中老年人专属”的羽绒服品牌,变成父母辈穿的衣服,品牌逐渐老化,影响力也在减弱,和当下主流的年轻用户渐行渐远。

更糟糕的是,那几年来,所有服饰品牌都免不了遇上一个重大的变革:电商的崛起。

在电商冲击的影响下,不光削弱了波司登用大把钱打造的实体店优势,也让不少国际品牌纷纷涌入中国市场,竞争变得越发激烈。

最终的局面,就是国内服装行业同质化竞争越发激烈,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许多品牌都陷入了高库存的窘境,门店关门的情况也变得普遍。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波司登遭遇了业绩大幅滑坡。事后复盘这段经历,高德康总结了三个“很痛”领悟:

第一,得坚持最开始的初心,专注核心业务。

在后续的调整里,波司忍痛把男装、家居这些非主打项目砍掉,重新专注于羽绒服。怀着“大家一辈子、一件事,做出最棒的羽绒服,温暖全世界”的理念,开启了“第二次创业”。

第二点,得把用户放在第一位,警惕品牌跟不上时代,跟消费者的需求脱节了。

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得把消费者放在核心位置,产品的设计和质量要符合他们的审美和需求,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者价值观的转变不断更新升级,做到持续改进、自我突破。

第三点,品牌作用明显,品牌代表着高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后,波司登迈开步伐,朝着高端化和年轻化发展,着力重塑品牌形象、产品品质以及零售渠道的竞争力。

在品牌塑造方面,波司登通过亮相纽约、米兰、伦敦的时装周,以及参加国家级的品牌盛会,增强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同时还和加拿大鹅、北面、始祖鸟这些国际知名品牌正面较劲。

在产品线方面,波司登逐渐聚焦于户外和冰雪领域的消费市场,同时还与多个知名设计师携手合作,邀请杨幂、肖战、易烊千玺、谷爱凌等明星担任代言人。

在零售方面,波司登采取了开大店、关小店的做法,撤掉那些坪效不高的小店,同时对一线城市的旗舰店进行升级,还积极布局线上电商平台。

经过这些措施,波司登在2017年底终于实现了收入的回升,至今已经连续八年刷新历史新高。

在2016财年的时候,波司登的总收入还仅仅是57.87亿元,但到了2025财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已经暴涨到280.68亿元。

反观加拿大鹅,到了2025财年,总营收大约是13.48亿加元,折算成人民币也就大概68.48亿元。

业绩差距悬殊,说明波司登在全球羽绒服市场的份额确实不小。

4、波司登向上,雪中飞向下

不管是消费者还是投资者,要真心判断一家公司的可靠性,光看财报上的收入和利润数字可是远远不够的。

更加关键的是,公司在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中,抗风险的能力到底强不强。比如说,产品是不是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品牌的声誉是不是广受认可,领导层的决策是不是明智,团队的执行力是不是铁打的等等。

在多次走出低谷、不断攀登更高峰的过程中,伴随着营收的增长,波司登的产品实力、品牌影响力、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也同步提升。

如今,高德康的战略挺明确的,就是在羽绒服这“一厘米宽”的领域下功夫,挖掘出“一公里深”的潜力。

在具体策略上,他安排主品牌波司登走高端路线,而次品牌雪中飞则负责进入更广泛的市场进行下沉。

早在2021年年尾的业绩说明会上,波司登就透露:“未来我们羽绒服的价格还会持续上涨,2017年的平均价大概在1000元左右,到了2020年差不多是1600元,而以后呢,会涨到2000元以上。”

你得知道,国产品牌想冲高端市场,一直挺不容易的。长期形成的市场习惯,让不少消费者总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愿意花高价买洋货,但对国产货的溢价却接受不了。

不过,波司登突破了这个潜在的市场硬规矩,不仅在1000到3000元这个价位巧妙扎稳脚跟,而且市场份额还在不断快速增长。

波司登能站稳高端市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产品讲究工艺,像北面这些跟波司登价格差不多的国际品牌,很多消费者反映设计和缝线水平比不上波司登(其实,北面不少产品也是由国内工厂代工的)。

二是对品牌的打造挺投入,除了之前提到的积极参加时装周之外,今年波司登还搞了个大事——请来了曾在LV、Dior、FENDI担任设计总监的Kim Jones,一起打造了高端系列的AREAL线,这些时尚感十足的设计,让不少消费者对波司登这个老牌子又刮目相看了。

在波司登进军高端羽绒服市场的同时,高德康也没有放弃对平价市场的固守,这个任务,就由雪中飞来来接手。

雪中飞,这个1999年出来的子品牌,经历了多次和波司登的合作又拆分独立运营。

从2018年开始,雪中飞就着手搞“互联网+”转型和品牌年轻化,主打的产品线都在300到800元这个价位区间。依托波司登的品质保障,这款牌子的性价比可是相当高的。

预计到202425财年,雪中飞的营业收入大约是22.06亿元,比去年增长了9.2%,在集团旗下羽绒服品牌中的销售份额达到了10.2%;今年6月的时候,集团还喊话要在2025年前投入更多资源,把雪中飞打造成为中国冰雪羽绒服的领军品牌,也体现出它在集团中的重要生态地位。

未来,在波司登和雪中飞这两个品牌的携手努力下,属于高德康以及国产羽绒服的奋勇攀登之路,还远没有到达巅峰。

5、写在最后

从一辆飞跃牌自行车起步,到如今在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热销,经过半个世纪的坚持不懈和努力拼搏,打造出了一个享誉世界的羽绒服品牌。

回望这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里面藏着很多值得记载的精神力量,也带来了不少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

不过说到高德康,波司登以及那群波司登人,应该都得追溯到1975年,那时候那个23岁的小裁缝在报纸上看到的那个惊艳一幕。

回想起那项从1965年起跑、费时十载才搞定的测量工程吧。我们想传递给世界的不仅仅是8848.13这个让人震撼的数字,更是我们那种“攻坚克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底气。

正是这种信念的力量,彻底改写了高德康的人生道路,也由他将这种精神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深深融入到波司登的品牌血脉中。

波司登近五十年的创业历程,某种意义上,也算得上一种特别的“登峰”经历——

它想向世界展现的不仅仅是顶尖的羽绒服,更是一段关于精神传承、永不放弃的拼搏故事。

也许某个时间某个地点,会有个年轻人遇见波司登的这个故事,让那份精神继续传承、源远流长。文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