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的采访打10分里的6.7分。
他顶着那头精心打理过的发型,用一种近乎虔诚的特朗普式夸张语气说出这个数字时,我一瞬间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在重庆,这个拥有三千多万人口,雾气和火锅味交织的巨大都市里,一个叫陈睿的业务经理,居然在点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采访。
这场景实在是太魔幻了。
魔幻到连餐馆里埋头刨饭的陌生人,都会被这口纯正的川普味惊得猛一抬头,嘴里的食物都忘了嚼。我们就跟着陈睿,在这个迷宫般的城市里穿行,见证着他的名气如何发酵。不断有人围上来,手机镜头怼到他面前,小心翼翼地问:能来一段吗?他几乎来者不拒,那标志性的手势和腔调一出来,周围立刻爆发出一阵哄笑。
笑声里没有政治,只有纯粹的娱乐。这恐怕是陈睿最厉害的地方。
他模仿特朗普,推销的却是地道的中国货。重庆的火锅?最棒的,顶级的! 家乡那堪比加强版香港的天际线?简直不可思议! 这种奇特的嫁接,让一个极具争议的政治符号,在他这里被彻底解构,变成了一个推广本土文化的扩音器。他小心翼翼地在钢丝上跳舞,从不触碰任何敏感的政治内容,只专注于美食和文化,像一个戴着面具的城市导游。
谁能想到这一切的起点,竟然是一场真心话大冒险的赌局。今年1月,他和朋友玩游戏输了,被起哄模仿特朗普发到网上。结果,那段视频一夜之间火了,让他莫名其妙成了个跨国网红,粉丝数量转眼就冲破了200万。一个从未踏足美国的人,对美国媒体传播逻辑的理解,却可能超过了许多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这本身就是个值得玩味的现象。
他带着我们体验了一趟精心设计的特朗普式重庆一日游。第一站,一家连空气中都飘着香料味的馆子。红格子桌布,十几张桌子座无虚席。他熟练地点了一桌子菜:浇着滚烫蘸料的豆腐脑,川味十足的小炒肉,还有一道铺着酸菜的红烧五花肉。
他夹起一块肉,煞有介事地对着我的镜头说:这是我的必点菜……入口即化。然后又夹起一颗皮蛋,补充道,吃起来有味精的鲜味儿。旁边的食客好奇地看着我这个老外的反应,当我露出惊喜的表情,他立刻声线一换,大声宣布:我爱这家伙!他什么都喜欢!连这种有争议的菜都爱!周围又是一阵善意的笑声。
吃完饭,我们穿过摩天大楼的阴影,又一波粉丝围上来合影。之后,我们去了他常去的理发店,店主汤姆师傅,专门负责他那头至关重要的金发。
他手艺超专业!陈睿用他那招牌嗓门喊道。他坐在椅子上,像个导演一样指挥着理发过程:剪完我肯定显年轻,起码瘦30磅。咱们说好的,一言为定,对吧?剪刀嗡嗡作响,一切搞定后,他对着镜子端详片刻,满意地吐出一个词:太赞了(Tremendous)! 汤姆师傅也心领神会地附和:太赞了!
这种默契,其实藏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谋。人们围观的,到底是一个模仿者,还是那个被模仿的形象本身?或许大家只是需要一个释放情绪的出口,而陈睿恰好提供了这么一个有趣的载体。粉丝们说,他让大家看到了一个自信、风趣又国际化的中国。这种评价听起来有点宏大,但落到实处,其实就是他在中美观众中都收获了欢迎,证明分享快乐时,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并非不可逾越。
作为一个刚到中国几周的外国人,我确实从未想过,会在重庆这么一个非传统的热门旅游城市,被一位模仿者带来如此多的思考。他正在慢慢地从原本的建筑公司抽身,梦想着全职从事演艺事业。他还有一个更大胆的计划,第一次去美国,就直奔特朗普的故乡纽约。我想感受一下那里的氛围,体验下那种热闹。他说这话时,眼神里充满向往。
我忽然意识到,陈睿的成功并非偶然。在官方宏大的叙事之外,这种源自民间草根、充满戏谑和活力的文化交流,反而可能拥有更强的穿透力。他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化解了两种文化间潜在的紧张与对立,让一切都回归到最简单的快乐。
暮色降临重庆,这座城市在雾气和灯火中显得愈发不真实。看着眼前的陈睿,我明白他从这份模仿中最想传递的东西,或许也正是这世上最稀缺的东西。
只是,他模仿的那个夸张、自信、口无遮拦的形象,在美国本土正引发着前所未有的撕裂。而这份快乐,跨过太平洋之后,还会剩下多少纯粹?